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可转换债券的试点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对可转换债券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就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的策略进行探讨.主要包括票面利率、转换价格、赎回条款、回售条款及转股期限等票面要素的设计为企业实际筹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论述了可转换债券的意义、双重性质,指出了它的不确定风险,特别是对可转券的票面内容、转股价格、赎回条款、回售条款等要素进行了独有的模型设计。  相似文献   

3.
一、企业融资效率的一般性分析经济学中的“效率”主要是指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以低成本获取高收益是经济行为高效率的表现。判断一个企业融资效率的高低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融资所得资金成本的高低;二是融资所得资金收益的大小。企业筹措资金可以选择不同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在筹资决策中,资金成本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发行股票和债券是企业最常用的筹资方式,股票的资金成本主要表现为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债券的资金成本则主要表现为支付给债券持有人的利息。而可转换债券兼具股票和债券的双重特征,其资金成本的计算不同于单一的股票和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能否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取决于发行可转换债券能否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二、可转换债券与企业的资金成本1.可转换债券的资金成本。《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40%。目前,银行3~5年(含5年)中长期贷款的利率为5.58%,5年以上的为5.76%。企业债券利率一般为3%~4%,而可转换债券利率较之企业债券利率更低。在我国已发行的可转换债券中,票面利率最高的没有超过2.5%,最低的仅为0.8%。2.可转换债券的直接价值和转换价值。由于可转换债券具有“债券 看涨期权...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我国目前条件下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票面利率、期限、转股条件,发行后的回售、赎回、价格修改等相关制度都尚需探讨和完善。章就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中所存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当前次级债券的定价模型,并以B-S期权定价模型为基础,根据次级债券的特性量身定做了一类定价模型,对未引入破产成本及引入破产成本两类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我国工商银行2005年第1期次级债券的发行情况,就前一种模型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发行的次级债券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即票面利率没有充分反映次级债券实际存在的风险,债券存在一定的隐含担保。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债券面值和年票面利率一定情况下,分析债券在溢价、平价、折价发行,以及一年内付息次数不同时的内在价值与规律。  相似文献   

7.
发行债券同发行股票一样,都是通过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而取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具有筹资迅速的优点。这两种筹资方式各有利弊发行公司债券不会分散股东权益,削弱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但发行债券公司必须在偿还日到来之前,积累和提供大量相应的现金,以保证偿还本息工作的顺利进行,而这将会增加公司的风险。特别对于成长型的公司,本身资金紧缺,债券到期的大量现金支出将对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构成威胁,这相应也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公司若采用发行股票来筹资,虽然可以不用偿还本金,但是发行新股不但会直接威胁到现有股东的利益和他们对公司的控制权,而且其筹资的成本也是较高的。一、可转换债券特点分析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性质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又具备二者优点的筹资方式。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按规定的价格或一定的比例,由持有人自由选择是否转换为普通股(或优先股)的债券。由于这种债券可调换成普通股,给予投资者未来更多的选择机会,其风险性相应降低,所以其票面利率一般低于同期市场报酬率,这可以为公司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债券的转换亦可以减少公司筹集现金偿还本息的压力,所以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筹资方式。由于可转换债券通常票面利率低于同期市场报酬率,因此投资者的利益补偿一般是...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行政手段过度干预市场。政府对市场的“适度”管理有利于弥补“市场失灵”,而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却只能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债券市场上,政府管制着债券的票面利率,并根据政府债券利率来对企...  相似文献   

9.
从控股股东角度出发考察在有控制权利益的情形下中国可转换债券发行条款的设计,分析了可转换债券的债券条款、转股条款以及回售、赎回和转股价格向下修正条款等5个主要条款,发现中国可转换债券发行条款的设计本意是,维护控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迎合投资人的需求,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并没有实现流通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与投资人之间利益的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10.
从控股股东角度出发考察在有控制权利益的情形下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条款的设计,分析了可转换债券的债券条款、转股条款以及回售、赎回和转股价格向下修正条款等5个主要条款,发现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条款的设计本意是,维护控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迎合投资人的需求,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并没有实现流通股股东、非流通股股东与投资人之间利益的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11.
可转债双重属性对控制权利益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控制权利益虽然在配股和增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本文研究发现,可转债债券属性的潜在约束和转换期权的不确定性对控制权利益起一定的抑制作用,控制权利益在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中不起主导作用。可转债债券属性对控制利益的潜在约束作用明显,我国可以适度发展可转债融资来抑制资本市场上较普遍的控制权利益。  相似文献   

12.
可转换公司债券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都既涉及债务融资又涉及股权融资、都要承担到期还本付息的财务风险,但二者在法律特征、融资方式、发行价格的确定方式、融资成本等方面均有区别。《企业会计准则》只规范了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对于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尚无具体规范,《企业会计准则》有必要对企业发行认股权证与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进行补充规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发行可转换债券成为中国上市公司重要的再融资渠道之一。通过对中国2001~2006年公告拟发行可转债及拟增发的上市公司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市净率与可转债融资选择显著负相关,成长性、经营现金流易变程度与可转债融资选择显著正相关,公司的规模、成立年限、实物资产比例及盈利性对上市公司再融资选择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可转换债券发行前后标的公司财务绩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002~2004年间发行可转换债券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配股、增发后公司迅速下滑的绩效表现不同,转债发行后,标的公司的财务绩效基本上维持原状,甚至还优于行业对照组。对这种相对稳定的绩效表现,我们将给出几种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A股2004--2011年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CAPM、Gordon、OJ和ES模型估算其平均股权资本成本,检验国有企业集团控股政府层级、终极股权结构长度和宽度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分析表明中央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低于地方政府终极控股的上市公司,终极股权结构长度与股权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而终极股权结构宽度与股权资本成本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相对于延长控制链条长度(控制层级),政府通过增加链条数(控制渠道)控制上市公司更加有利;政府应减少对上市公司的干预,同时也不能让终极股权结构长度无限延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国2001年至2006年公告拟发行可转债及拟增发的上市公司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求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因。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市净率与可转债融资选择显著负相关,公司规模、成长性、经营现金流易变程度与可转债融资选择显著正相关,成立年限、实物资产比例及盈利性对上市公司再融资选择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特征:债券性还是期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表现出了较强的债券性特征,因此,上市公司可依其来选择可转换债券融资。这与Essige(1992)美国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表现出期权性特征,重视可转债在降低企业风险方面发挥作用的研究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特征表现出了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国有股比重过高、债务结构不合理,这与优序融资理论相背离。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基本结构特征分析,提出了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效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其受到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企业资本结构及规模、融资成本及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效率,结果表明:44家样本公司中,4家公司综合有效,9家公司纯技术有效但非规模有效,35家公司非规模有效且非纯技术有效;37家公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3家公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减;信息技术业样本公司的股权融资效率高于制造业样本公司的股权融资效率。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整体较低,应调整股权集中度、完善治理结构、优化融资结构、合理资产负债率、加强技术创新,以提高股权融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