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思政课获得感的衡量标准体现在参与度、认同度和满足感三个方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从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入手,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获得感是评价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思政课中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提升教学效果。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着师资力量缺乏、实践教学基地数量的短缺、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获得感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机制,出台思政课实践教学导师培养制度,促进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并制定实践教学经费及激励机制,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的价值路向,这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警惕思政课教学价值的"虚无化"、教学内容的"知识化"、教学形式的"娱乐化"以及教学手段的"技术化"倾向。坚持思政课教学"内容为王"关键就是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讲好马克思主义,做到"在马言马"。  相似文献   

4.
为推动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教育改革,借鉴OBE教育理念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文章从课程模式、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确立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通过调整实践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教学主导、突出实践教学主体、厘清实践教学内容、运用教学评量手段与激励措施和给予实践教学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等措施,对思政课实践课程进行构建与设计,以期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桂淑艳 《全国商情》2012,(19):83-8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传统,以及当代语言哲学与批判理论的综合。本文通过交往行为理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探寻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缺失的原因,通过运用交往行为理论来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党和国家做好舆论工作的根本遵循,同时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方法论指导。新时期以来,思政课在“中国故事”融入教学的实践探索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宏观宣传多、具体剖析少,就事论事多、深度挖掘少,教师讲解多、学生参与少等问题,制约着“中国故事”功能在思政课堂的发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遵循政治引领、情理交融和主体互动的原则,切实展现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质意义,不断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结合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改革形式多样活泼,但形式改革起到的仅是教学辅助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育要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必须做到教学的守正。结合课程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手段和坚持内容为王的教学理念,才能做到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8.
基于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建构起来的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蕴育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的核心要义:教学是师生源于问题、围绕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系统建立"菜单引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教育走向网络教学乃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具有其必然性。但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改革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包括网络信息的"分散性"与高校思政教育的"集中性"存在矛盾,网络内容的"易变性"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稳定性"存在矛盾,网络传播的"低成本"与思政网络教学更新维护的"高成本"存在矛盾,网络学习方式的"自愿性"和"随意性"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义务性"和"严肃性"存在矛盾。困境的突破,需要坚持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从具体的对策建议上说,应从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师生互动的新模式,培育一支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专业化与专职化的教师队伍,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共享发展模式,增强思政教育网络教学手段与形式的新颖性和吸引力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最佳路径。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被弱化的现实,当务之急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论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重要性及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更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全面梳理总结和深入学习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的教学中,对引领"基础"课教学、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切实提升教学实效、完成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教学改革目的认知偏差、教学改革形式化凸显、教学改革载体运用错位以及教学改革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亟须进一步强化教学改革的目的认知,优化教学改革的内容设计,推动教学改革载体的课堂化运用,并提升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手段方面具有相通性,两者都具有实践性特质,发展现状也存在相似性问题。在实施机构、师资队伍、实践课程和实践教育基地层面探索构建“四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机制有助于增强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教材内涵挖掘、教师积极性发挥、理论实践结合等方面存在不足。"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整合教学要素、贯通教学过程,紧抓教师、学生、课堂这三要素,把握教师引导、师生探究的过程,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提高课堂交流效果的基础上,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运用现代科技,建立跨越时空的师生交流平台,精心设计课题,探索师生研究性互动平台,拓展师生互动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让师生在各种非课堂交流平台上实现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能力提升,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本质要求,是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使命,是高校思政课的天然优势。在现实中,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实践主体遮蔽化、实践环节表象化和实践活动创新性缺失之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还原实践教学本真、丰富实践教学内涵、生成实践教学合力。  相似文献   

17.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有效的、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新型教育模式。本文将微课引入"翻转课堂",探讨基于微课的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之可行性,根据教学规律和思政课学科特点确立设计原则,力图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型系统性教学模式——四级体验模式,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适应形势变化、提高教学实效性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受到教学任务、科研意识、科研素养、职业认可度等因素的制约。高校应从强化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加强科研培训、培育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建立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开展实践教学已成为各高校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的一种有益尝试。"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指导思想要明确;内容设计要注重实效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践育人的原则。"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方法:整合校内资源,搞好课内教学实践与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引入课题,通过项目研究促进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新时代大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指向和目标,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创新育人模式。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实效性是整个高校育人工作的首要环节,但在基础知识教育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将思政课程与其他基础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是新时代课程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实践路径中仍存在基础教育课程融合效果并不理想、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化认知模糊、中小学思政课呈现弱势形态等不足现状,应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教师队伍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形成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