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我国煤炭战略储备及其沿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煤炭资源储备的概念及其分类,总结了煤炭战略储备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针对当前煤炭战略储备遇到的问题,指出基于数字化配煤厂的煤炭储备库建设方案不仅能够承担国家煤炭战略储备使命,而且能够提升煤炭战略储备库所在地的收益,是建立国家煤炭储备体系的有效途径,对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煤炭战略储备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与升级,对于能源资源的需求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尤其是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对清洁能源和高品质能源的需求量在日益增长.基于此,煤炭作为我国储备最丰富的不可再生能源,在使用中会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污染,所以煤炭行业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本文主要针对煤炭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个长期难题是能源供给小于能源需求.安全的能源供给体系,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煤炭为主的能源供给结构,需要优化和调整.用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可以很好地防止中国能源供给失灵,确保国家能源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4.
在时空配置原理的基础上,分析煤炭矿区能源以及能耗领域的特征,结合经济学中边际产出的相关理论,建立时空配置模型,对当前煤炭矿区用能领域的能源消费边际效益与能源消费的污染排放水平进行论证分析,该模型论证结论为煤炭矿区合理配置能源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能源供给不足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长期难题。安全的能源供给体系,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给结构,需要调整优化。用财税等公共政策鼓励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可以很好地防止中国能源供给失灵,确保国家能源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煤炭资源的严峻形势,指出实施煤炭资源战略储备的紧迫性,并从实行我国现阶段煤炭资源保护性开采和限制煤炭出口,实现煤炭资源的全球化两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煤炭资源战略储备的方式,为解决我国煤炭能源安全、保护煤炭资源、发展低碳经济等问题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能源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河北省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中,煤炭均占到80%以上;在能源工业分行业固定投资中煤炭发电投资超过了70%;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超过80%;河北省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69.21%。基于对河北省能源结构的分析得出:河北省属于能源输入省份;产业结构能耗不合理;以燃煤为主的发电投资比重过大等。由此河北省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核能及煤炭转化和洁净技术,调整经济结构,以实现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编制了包含能源部门的宏观SAM表,构建了四层生产函数的中国能源效率反弹效应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并将模型系统分为生产模块、收入支出模块、国际贸易模块、投资模块和闭合法则、市场均衡与福利模块五个模块。通过模型模拟,得出模型参数校调结果,测算了能源消耗产出反弹效应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不同情境下能源消耗产出反弹效应。研究表明,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电力的能源效率提高5%时,各部门石油和天然气需求量也均增加,煤炭效率提高会降低农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电力需求量,而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电力的需求量均有所上升。三种能源效率分别提高5%时,总量经济指标均有所提高。能源效率提升不同程度时,反弹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当能源效率从1%提升至15%时,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需求量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V”形趋势。在同等能源效率提升幅度下,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能源效率的反弹效应更为显著。政府部门在制定能源政策,提高能源效率时,不应当一味追求能效的提升,而应当寻求最适宜的能效提升幅度,使部门产出和经济总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山西是煤炭能源大省,为了充分挖掘和发挥山西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本文根据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分析了山西能源产业的现状,就如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积极发展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产业山西是煤炭能源大省,为了充分挖掘和发挥山西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本文根据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分析了山西能源产业的现状,就如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积极发展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产业及关联和延伸产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能源市场面临转变的基础上,对煤炭能源的市场环境及辽宁省煤炭行业资源短缺、经济发展受能源制约、煤炭市场没有完全形成、煤炭消费比重过高的现状予以分析,提出在煤炭国际市场环境下采用先进技术、建立大型现货市场、制定省内响应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1.能源及煤炭的需求预测:我国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总趋势今后是增长速度逐年渐缓,弹性系数逐年降低;2000年我国煤炭需求总量为13.29-13.50亿吨,占一次能源比重70%。2.能源与煤炭供应分析预测:今后石油供给量不可能有大幅度增加,天然气、宽层气、水力发电将有大幅度增加和提高,煤炭供应能大体维持在13亿吨左右。3.能源及煤炭供需综合分析预测:煤炭今后基本能满足需求,价格不可能大幅度上升,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供给量逐渐增加,且石油、天然气有供需缺口。  相似文献   

12.
"推进能源高效清洁转化,需要进行煤炭开发利用方式变革-城市终端用户不用煤,而用煤基清洁能源。建立煤基清洁能源基地,由单纯的煤炭生产向煤基多元产品生产转变,煤炭开发-优质煤炭-清洁能源(电力、燃料油品、燃料气)-煤基材料和化工品一体化,实现多产品联产和资源的分质高效清洁利用,极大减少煤炭开发利用的污染物排放。煤基清洁能源基地可以在大型化矿区和特大型矿区先行开展,在基地进行煤基清洁能源生产,通过电网、管道、铁路等向大城市和人口集中区提供清洁优质的绿色能源,我认为这是煤炭开发利用未来变革的方向,实现煤基清洁能源的目标,就解决了我国70%的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投资》2014,(23):52-54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近10多年来,我国煤炭消费需求大幅增加,全国煤炭消费量由2002年的14.7亿吨增加到2013年的36.4亿吨,年均增加近2亿吨。由于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我国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为此,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变得越来越追切,而其中煤炭需求峰值是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分析预测中国煤炭需求的峰值,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目前的能源形势。本文根据影响煤炭需求的因素,通过简单测算对煤炭需求进行中长期趋势预测。并给出峰值判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煤炭物流概念及其特点的剖析,本文提出了煤炭物流信息平台的概念.并对现有的煤炭物流信息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基于电子商务的煤炭物流信息平台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流程框架.  相似文献   

15.
港口煤炭物流的集疏运能力,对保证国家能源运输的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港口煤炭物流集疏运的现状,运用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思想,构建港口煤炭物流集疏运一体化协同系统,以实现货源地、铁路、港口、航运与煤炭用户之间的无缝衔接,给出了相关的基础保障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发展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的认识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未来替代化石能源最有发展潜力、最具发展空间、可循环利用的资源.生物质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蔡翔 《大众商务》2011,(11):57-57
近年来,国内外煤炭形势看好,对煤炭的需求量逐年增长,这就给煤炭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煤炭企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常常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煤炭企业缺少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储备。因此,建立与煤炭企业总的宏观发展战略相吻合的战略性人力资源储备机制是解决其人...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遇到了较多的困难,成效甚微。我国煤炭能源占总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逐年递减,在经济层面上不能实现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煤炭企业进行能源技术方面的创新,使能源供给更为丰富。以此转变能源供需的结构,引导煤炭资源型的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9.
彭逅 《企业家天地》2013,(12):220-221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目前约占一次能源的72%。限于我国经济结构和资源状况,煤炭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占据能源市场的重要位置。从我国煤炭质量状况来看,还不能很好满足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要求,而煤炭质量又与环境、节能、提高生产效率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搞清煤质,提高煤质离不开准确、快速、先进的煤炭测试分析技术。本文主要是从化验分析角度出发。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对煤质分析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亚地区能源储备丰富,是世界强国战略争夺的战场。美俄等国在中亚的能源争夺,对中国的中亚能源战略构成了威胁。因此,有必要分析中美俄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博弈,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