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住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城乡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为此,本文提出构建城乡共同物流模式的解决思路,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物流上的保证,从而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区域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城乡旅游互动发展是促进区域城乡旅游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目前我国城乡旅游发展相互隔离,没有很好地发挥互补优势。主要分析促进区域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以解决城乡旅游发展隔离的问题,促进城乡旅游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产生的流入地效应和流出地效应,揭示出对流入地的"乘数效应"及对流出地的"扩散效应"之间的效率差异正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立足于劳动力要素流动路径下的理论分析,重点是发展落后地区的城市群,以落后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的过程中,环渤海地区正面临着流动人口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严峻挑战,因而在"十二五"时期应该通过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积极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目标。因此,如何尽快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为促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和不同区域发展绩效评价及实践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明确研究现状、发展方向,中国区域经济学会  相似文献   

6.
教育空间分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我国教育系统中的地理事象,其在"人-地"历时互动和共时发展中,透过以"自然地理要素为主导的条件性因素、以人文地理要素为主导的发展性因素、以‘教-地’互动为主导的主体性因素"多元耦合,演化出"空间解析下的区域分异、区域解析下的城乡分异、城乡解析下的校际分异"。客观存在的教育空间分异,兼具推动教育竞争发挥的正向价值和阻滞教育协调的负向功用。要实现教育空间分异的正向效用,势必要求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以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破解区域教育分异,以教育制度变革破解城乡教育分异,以文化和教育双向互动破解城乡内校际分异,进而最终求得我国教育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从系统科学角度出发,基于城镇与农村两个子系统,构建全面衡量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对安徽省城乡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群内部及农村群内部的综合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拉大,且城镇群的表现尤为明显;各市城乡综合发展水平差别较大,既有处于较高水平城乡均衡发展的城市,也有处于低水平城乡均衡发展阶段的城市,甚至还出现了城乡极化发展的城市;各市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且空间差异显著,但总体趋好,呈现梯度递增变化.城乡协调分项指标处于上升趋势,但城乡经济发展及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是造成安徽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2019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区域协调发展新征程、新战略、新机制”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对策研究等区域协调发展系列问题开展研讨,以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特别是构建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体系提供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9.
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对于上海与周边区域空间环境协调发展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策略互动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构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完全信息静态无序离散型博弈模型,并对此博弈模型进行非参数估计,实证分析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策略互动行为及此策略互动行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在公共服务和正外溢效应比较大的领域,如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节能环保和金融监管的策略互动行为是策略替代的,在搭便车心理的影响下,这些领域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在公共安全和外溢效应比较小的领域,如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和交通运输的策略互动行为是策略互补的;在协同发展的情况下,这些领域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农村科技工作重心下移,创新农村科技服务工作机制和体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贵州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要实现贵州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认清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要采取新的对策措施,统筹贵州城乡发展的目标,加快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进程,最大限度争取到国家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城乡市场协调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市场的发展越来越不协调.农村市场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和协社会的"瓶颈".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农村市场对城乡市场发展更具推动作用的结论,并在对现有问题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促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城镇化进程在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给区域的水资源系统带来严重的胁迫效应,与此同时,水资源总量和水环境的承载力也给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带来显著的约束效应。通过构建城镇化与水资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比分析京津冀"十一五"与"十二五"期间城镇化与水资源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动因具有地区差异性,北京市和天津市城镇化发展主要得益于空间子系统的发展,而河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则依赖于人口与经济子系统的发展;京津冀三地水资源系统除水资源利用能力子系统持续上升外,其余子系统均存在波动;京津冀三地虽然城镇化与水资源系统耦合协调度起点不一,但经过多年发展最终都处于高度协调水平。据此,提出加大京津冀经济、社会、生态领域的合作,实现京津冀城镇化与水资源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中国现阶段的养老服务市场潜力巨大,但仍未形成协调发展的城乡养老服务运行机制。促进城乡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包括分工、需求、供给和技术等因素,在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下,城乡养老服务业不断发展。改革城乡分离的养老服务政策、构建城乡养老服务的联动机制,以及构建城乡养老服务协调发展的治理结构,是破解城乡养老服务业协调发展障碍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实际上是农村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现在,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然要向城市主导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应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此为基础,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经济圈,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应打破行政界限,顺其自然地构建城市经济圈,因地制宜地探索城市经济圈的发展道路,逐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国省市指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假设模型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但多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有明显的不均衡状态,且城市化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因此,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出路和方向应该体现在中小城市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市化进程质与量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乡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城乡之间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上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按照"少取、多予、放活"的基本思路调整"三农"制度和政策,改变长期实施的城乡有别的二元制度与政策,对城乡发展问题统筹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9.
要实现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就需要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与运行机制设计。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及对策方面。本文对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其空间布局宜结合我国现行城镇布局体系,以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建设为核心,突出大城市在城乡统筹中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加快县城和小城镇中心地的建设,形成结构完善、功能互补的旅游中心地结构体系;同时,本文提出建立错位发展、旅游产业集聚、旅游产业链延伸、利益分配与协调、制度创新等运行机制来保障城乡旅游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上游地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拟合为综合指数,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长江上游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四个区域自1997-2014年以来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发展成为良好协调发展类,但还未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类。因此,要推动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在政策上建立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转变发展方式,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构建和完善区域联合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