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金融化受到金融资源供给的影响,金融资源地理邻近性的提高可能会抑制企业出于预防性储蓄动机的金融资产配置,而对追逐利润动机的企业金融化则具有促进作用。以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周边一定范围内的银行机构数量来衡量样本企业的金融资源地理邻近性,分析发现:金融资源地理邻近性提高可以显著促进企业金融化水平提升,且该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长期金融资产的增持上(对短期金融资产的影响不显著),表明样本企业在样本期间的金融化主要是出于追逐利润动机;金融资源地理邻近性提高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加剧管理层过度自信,从而促进企业金融化;金融资源地理邻近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小型企业、行业竞争程度较高企业中更为显著,金融监管的强化和股权集中度的提高能够弱化金融资源地理邻近性提高对企业金融化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合理布局金融资源,提高实体部门利润率,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并加强金融监管,改善企业内部治理,有效遏制企业过度金融化。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5-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的非金融企业为样本,探究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与企业金融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会加剧企业金融化程度,且随着股权质押比例的增加,金融化程度也随之上升;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通过加剧企业融资约束的中介路径来推升企业金融化水平;在融资约束较为严重的民营企业、监督和制约作用较弱的低股权集中度上市企业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金融化的推升作用较显著,说明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大股东的监督能够起到约束管理层的积极作用.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一方面有利于防范企业"脱实向虚",另一方面对于资本市场股权质押业务的规范和金融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维涛 《进展》2021,(2):46-47
大多数经济学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金融的消极趋势直接影响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力。金融问题已成为该国在金融改革中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主要从经济金融化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与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是世界碳交易市场上最重要的碳排放提供国之一。因此,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发挥的作用将是巨大的。但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提供的产品也都是初级的,而国际上早有发达国家对此进行了金融化操作,以此为标的开发出了衍生产品,使我国始终处于市场低端。因而,早日对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进行金融化改革,抢夺话语权,是本文的讨论重点。  相似文献   

5.
6.
7.
8.
文章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视角,从当前实体经济“脱实向虚”这一趋势出发,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金融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已有学者研究指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抑制企业投资行为,但企业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投资存在的促进和抑制的不同效应共同影响着企业投资。文章以2007—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Baker等人构建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实证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金融化以及公司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企业投资意愿越低,但企业金融化减缓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即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企业金融化提升了企业投资意愿。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民营企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企业金融化更显著地提升国有企业投资意愿;相对于地方国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企业金融化更显著地提升中央国企投资意愿。在微观作用机制上,通过现金—现金流模型发现,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企业金融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是其影响企业投资水平的重要原因。文章丰富了企业投融资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对于我国目前倡导的企业“脱虚向实”“扎根实业”,以及更好推动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融产品电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崭新的金融业务模式,2012年以来,金融产品电商化在中国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正是基于此,文章从商业竞争目标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入手,从模式创新的角度简述了我国金融产品电商化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问题及思考。  相似文献   

10.
海曼.明斯基是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权威学者,他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金融危机及其对经济体系造成的危害难以避免。自从该假说问世以来,后继的学者就对其不断地进行讨论和完善,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基本内容,之后对近些年国外学者对其进行的模型化处理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从而可以从一个相对完善的角度考察这一假说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体企业金融化研究视角,探究了数字金融推动实体企业增长的内驱机制与作用机理.采用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未参股金融业的非金融企业数据,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和实体企业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具有较强发展实力和良好外部环境的企业,数字金融通过驱动技术创新遏制了源于"借势取利"企业的金融化趋势,并助推...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国家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入存在单调的助推效应或挤出效应,且两种效应之间可以动态性转换,但动态性转换的发生条件和结果尚不明晰.文章使用2009年-2019年间21800个非金融上市公司样本,在探析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效率的若干核心影响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化适宜度判别模型分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对创新投入存在挤出效应;金融化适宜度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呈动态性转换的倒"U"形;偏离最优金融化程度对企业创新投入呈显著负向影响.最后,企业应结合宏观环境与自身状况,优化金融资产配置推动创新;投资人应结合技术市场发展前景与企业金融化现状进行理性投资;政府应调整经济政策,引导企业金融化合理适度开展.  相似文献   

13.
14.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努力下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手棋”的着力点,对加快推动成德眉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运用DEA模型对2015—2019年成德眉资四地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对四市的金融协同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成德眉资金融协同发展存在一定的基础,但在金融资源的空间布局、金融产业发展程度和专业化程度、配置相对效率和超效率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成都在各方面均拥有明显领先优势,其他三地的金融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且这种不平衡在短期内难以弥合,会对成德眉资协同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因此,成德眉资需要通过多方努力,在改革规划、金融管理、金融市场主体、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标准和金融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多下功夫,形成合力,才能切实推动金融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更为宏观和历史的眼光看,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过度金融化的后果。所谓金融化,即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产业部门转向金融部门,集中到金融资产的管理、流动和增值上来,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超过甚至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以美国为例,依托于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炒作的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从1950年的11.3%上升到2007年的20.67%。  相似文献   

16.
将去杠杆政策的实施作为一个准自然实验,以2012—2019年国有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结构性”去杠杆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去杠杆政策会降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并显著作用于非科创型行业的企业,同时减弱了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2)引入政府补助和银行贷款两大重要融资渠道的调节机制,可以证实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在去杠杆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程度影响中的弱化作用;(3)长期负债强化了去杠杆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同时有助于去杠杆政策弱化企业金融化对创新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1-2017年中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数据,探讨国际化董事会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具体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将"助长"高管自利行为,国际化董事会不但展现出对金融化的抑制效应,而且能够弱化企业金融化与高管自利行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国际化董事会对非房地产金融化表现出更强的遏制倾向,法制环境的改善和国有产权属性均有助于强化国际化董事会对金融化行为的约束效力.作用机制检验后发现,国际化董事会治理功效的发挥可能镶嵌了对高管投机逐利动机的担忧.研究结论表明,上市企业对金融化的"生搬硬套"一定程度上蕴涵了落入高管寻租"陷阱"的潜在可能,而国际化董事会对金融资产配置的"灵活处置"或许是平滑高管机会主义风险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金融化对功能收入分配的影响:理论上,根据中国国情,修正了非主流经济学金融化理论,实现了从微观主体行为到宏观收入分配的逻辑一致性,分析了中国金融化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实证上,结合资金流量表,构建了中国金融化指标,有效地反映了金融化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当前状况下金融化能够提高我国劳动收入份额。  相似文献   

19.
20.
目前对“经济金融化”的评价研究还不成熟,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即评价方法比较单一,这势必影响对金融活动和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全面、正确认识。需要进一步对“经济金融化”的评价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尝试构造指标体系法、累计图示法、回归方程法等评价方法,达到完善“经济金融化”评价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