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充满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审美实践活动。教学中人的审美存在体现在教学以人为中心,满足人的需要,彰显人的本质,维护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价值在教学场域中得到充分关照。教学场域中人审美存在表征为:在教学生活中学生是个性化的、具体的、自由的、自主的,学生在与未知世界的真实交往与对话中存在,在无限的可能和真实的生活中存在。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一种非功利的、关照人心灵的艺术形式。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人对文学作品感知、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泛网络时代,快餐文字充斥视听并左右着青少年的价值与审美情趣,浅薄与庸俗取代了经典与高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广经典文学阅读与鉴赏尤为必要。文学鉴赏课在高职高专的设置,应突破惯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充分考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与接受能力,进行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3.
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及工程师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在工程活动的过程中表现为设计的伦理问题、实施的伦理问题和导致人工物(如工厂、民用工程建筑物及基础设施)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设计是工程的起始阶段并且是工程过程特性的重要体现。工程设计既限制又使得人类的活动被介入到世界和自然过程创造人工物的实施阶段。工程的结果拓展了人类的能力并调节了人类行动的许多方面。因此,工程被解释为引发在物理世界和人们活动世界中的具有因果关联和象征性属性的人工现实。工程人工物或者基础设施形塑社会和自然环境,它们因此也能够被评估。工程师的责任有设计责任、关照工程成果的责任及维护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1.社会上强调功利性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背离。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实利、实效,它通过市场来实现自己的产值、效率、效果,因此必然使人们强化功利意识,人们很少去追求徒有虚名的“义”。而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前途,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协调学校德育工作,克服社会功利倾向,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牛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是德育工作者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生态文明不是脱离人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其根本理论依据在于马克思自然科学观中的人学意蕴,直接理论依据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现实紧迫性在于维护人们生态权利的需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应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和主体意识;为人民群众充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人生境界是人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与宇宙的活动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人生的意义。冯友兰依照人的境界程度及其意义不同,把人的境界划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生四境,表明了一种发展,而天地境界更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完美展现,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境界说的重心就在于通过人们对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全面了解、倡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该文论述了广告语言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是以功利为前提的依存美 ,是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审美趣味 ,是一种深刻的审美教育。同时 ,也指出了其创作中的反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实施以"保障"为基点的"社会补偿"政策,既不能合理分配土地增值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正义",又不能切实保障被征收土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达到社会资源"持有的正义"。因此,我国土地征收社会公正化,应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正观指导下,实施以社会公正原则"保护"为基点的"社会赔偿"政策,使得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既能"化地"实现工程建设现代化,又能"化人"实现农民身份转型市民化。社会赔偿区别于国家赔偿、民事赔偿,是基于社会发展需要而对承担社会发展代价一方给予的符合社会公正的赔偿。  相似文献   

9.
空灵在美术中是作为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及主体的观照方式三者结合而出现的。"空"并非空无,反而具有一定的实体性,而"灵"就是审美主体对宇宙精神和个人生命意义的发现和感悟,在世界美术中唯有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主体才能体现空灵意境,有视觉快感、心理快感和物我同一的高峰体验。  相似文献   

10.
该文论述了广告语言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是以功利为前提的依存美,是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审美趣味,是一种深刻的审美教育。同时,也指出了其创作中的反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价值取向为核心,在整个文化价值系统中向外衍射,形成了"天人合德"的自然价值观、"德本财末"的经济价值观、"人禽之别"的人生价值观、"尽心知天"的知识价值观和"美善统一"的审美价值观,等等。总之,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因此打上了伦理道德的印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其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首先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辩证性的特质。其辩证性是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之前的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分野。其次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唯物性的特质。他通过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以及运动变化的规律。最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突显人的主体性。强调社会有机体里的活动,不是脱离人的"物自体",而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马克思将人生动地比喻为历史剧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并且还卓越地看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地理因素的不同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探讨了中西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在设计中的体现,并进一步从器物的装饰和工艺探讨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设计制造的态度的不同。基于分析,辨析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差异指出文化价值观念对设计审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指出求新求变的审美体验对目前的中国人而言可能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文化心理,耕织文明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几千年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体验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被颠覆的。作为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在功能上人们会一如继往的追逐"实用",在产品形式上,人们在骨子里还是清晰倾向于柔和,这是传统文化的感受,也是现代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学认为,"通天下一气"。从美学形态上看,"气"是"有"与"无"、形上与形下的有机体,表现为一种诗意的终极关怀,强调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从历史性形态上看,"气化"境域表征为一种归真返朴的审美生存态势,体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一、主客归一的浑融境域。因此,概括说来,"气"就是以"阴阳"为基本内核、以"混沌"为外在形态、以"超越"为诗意特征、以重生为审美化追求的物质、精神一体与生命意识、生命现象一如的结晶。"气"决定着审美创作者的才性、情趣与意志。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自杀伤人、自暴自弃、漠视生命、各种心理疾病凸显等现象时有发生。分析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及原因,提出高校通过开展"三生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反映出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和对生命意识的缺乏。针对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先天"的不足、高校生命教育的缺陷和生命教育环境氛围的缺失等问题,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生命教育、心理健康融合生命教育、家庭社会教育关注生命教育和逆境挫折教育强化生命教育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是汲取黑格尔抽象的唯心主义的"人的解放"思想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下的"人的解放"思想而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是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的。当今人类所处的社会环境已与马克思所在的社会大环境有了"天壤之别",因此,人们需要结合当代"大工程"和"大系统"的实际情况,以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为支撑,为"人的解放"思想赋予"浓重"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8.
以广东某高校2万多名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取无记名随机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当前大学生"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现状开展了调查,并对其成因和培育途径进行了研究。其中志愿者服务、军学共建、社会实践、主题党团日及素质拓展等系列活动是大学生"三精神"培育与强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浅谈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审美标准——以川西贡嘎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国家地理》的一次“选美中国”活动,引起了人们对旅游资源“美”的广泛思考。山岳型自然资源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山脉的特征和人们的审美认知进行了阐述,并按人的审美过程对川西贡嘎山进行了美学分析,从而提出新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承担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企业家的自我觉醒和良心发现,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范现象及原因,提出应在立法理念上强化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在制度设计上明晰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在评价机制上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引入公益诉讼制度,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法律对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规制,从而实现中小企业"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