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剥削观,是对我国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得到相应份额,就不存在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存在剥削的事实,但不能承认剥削合法,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哈维以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为基础,创立"时空修复理论",以空间透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积累进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如何通过空间生产、空间分配和空间消费,不仅使工人阶级依旧处在资本主义的剥削链条上,而且使资本主义剥削的范围扩张到了全球。哈维用阶级的空间斗争取代阶级的经济斗争,论证了当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未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依然有效,反驳了新自由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究竟什么是利润的源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经济学的利润源泉理论是以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差异性为前提的,是以价值论为基础的,认为劳动创造的商品价值是利润的唯一源泉,实质是"人本位"的理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利润源泉理论是以各种生产要素的同一性为前提的,是以财富论为基础的,认为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是利润的共同源泉,实质是"物本位"的理论.由于这两种理论都可以成立,因而利润源泉理论是两难选择的理论.利润体现着劳动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市场经济效用与利润双重再生产的特殊本质决定了利润存在的必然性,因而不能把投资获利行为都看成剥削行为.现阶段只有利用特殊的垄断条件,包括利用劳动市场的垄断条件超过规定限度等非劳动手段取得利润或收益,才带有剥削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罗默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进行了"修正",在否定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根据财产关系重新定义剥削。在这一定义的框架下,罗默对剥削的演进形式、剥削的不公正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明确的,其剥削理论对于进一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但是,罗默的剥削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他所设计的诸多标准和方案也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5.
所谓剥削,是由初始资本的不平等分配导致的社会成员在最终的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这是罗默运用模型分析法析出的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实质”。围绕这一核心思想,罗默在剥削的定义、历史形式等问题上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它们共同构成其一般剥削理论。这种剥削理论具有形式优美、清晰易懂的优点,但这种博弈论的剥削观在内容和方法上同样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近年我国剥削理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学术界就剥削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关于剥削内涵,有基于劳动价值论的界定和基于要素财富(价值)论的界定;关于剥削外延,有广义论和狭义论;关于剥削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有生产力决定论、私有制决定论等;关于判别剥削的标准,有要素收支是否相符论、收入是否合法论等;关于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存不存在剥削,有普遍存在论、有限存在论和残存名亡论;关于如何对待剥削的,有剥削有害应坚决取缔论和剥削利大于弊应引导发展论.  相似文献   

7.
剥削是某要素所有者对其他要素所有者应得的部分要素收益的无偿占有,其存在的基础是要素私有权。要素私有权是剥削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剥削的充分条件。私营经济,有可能产生剥削,但不一定存在剥削。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评价剥削。我国现阶段,要有区别地采取措施,消除超经济剥削和残酷剥削,限制经济剥削,利用剥削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消除剥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对马恩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任务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表述,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的实质以及两个对立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建设一个更先进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完成由旧世界向新世界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剥削的存在性及其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逻辑本身内含了剥削的存在.我国现阶段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无法否认剥削的存在,除非我们另创一个与马克思相区别的剥削概念.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在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时,应该坚持生产力标准高于生产关系标准,即坚持邓小平同志所提倡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出消灭剥削的正确判断:当剥削的存在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时,我们应该容忍之;当剥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消灭它则是明智的.  相似文献   

10.
与韦斯科夫提出的综合性经济危机理论不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与资本循环相联系的综合性经济危机。与资本循环直接相关的实现危机和信用危机是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形式,资本循环时间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影响企业的利润率下降是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带有时间滞后项的资本循环模型为基础,以美国的增长率和利润率为核心展开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非金融部门和制造业部门中"剥削率"和"可变资本占总资本比例"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率具有正的影响,"资本循环时间"的增加不利于增长率的提高;"可变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和"剥削率"的增加有利于企业部门(非金融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经济利润率的增加,而资本循环时间越短,越有利于提高经济利润率。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根据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深入分析了劳动力价值补偿具有层次性、商品的理论价格三阶变形、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存在"磨擦"力等问题,从而决定了上一社会生产过程中价值补偿在社会再生产循环层次的实现程度,界定了企业家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市场工作搜寻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工作搜寻基本理论出发,介绍并评价了工作搜寻理论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分析模型。文章认为.工作搜寻是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经济现象,寻找满足劳动力供求双方个体理性和利益相容的交易模式,是深入理解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一个关键。工作搜寻理论为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提供一个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分析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微观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资本的视角与劳动的视角--企业理论研究的两种角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本的视角是指将资本视为企业核心要素,以资本为中心来建构企业理论,维护资本所有者利益的研究角度。劳动的视角是指将劳动视为企业主导要素,以劳动为中心来建构企业理论,维护劳动者利益的研究角度。企业理论研究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其选择应该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潮流;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其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劳动视角的;劳动视角与资本视角之间存在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和空间,应该在坚持劳动视角的前提下兼顾资本视角。  相似文献   

14.
重温了斯密的价值决定理论,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斯密一共提出了五种价值决定理论,分别为耗费劳动论、购买(支配)劳动论、负效用论、生产成本(费用)价值论和支配力价值论;第二,斯密的价值决定理论不是互相矛盾的,不存在所谓的二元论,其中心思想是生产费用价值论;第三,斯密提出的耗费劳动价值论是生产费用价值论的一种变形;第四,斯密没有提出收入价值论,那些认为斯密提出收入价值论的观点实际上是混淆了成本和收入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5.
价值理论是任何一个经济学流派的基础理论。正是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各经济学流派才能构建各自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也正是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 ,经济学从未停止过争论。从被马克思称之为具有谜一般性质的交换价值形态的研究开始 ,在对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稀少性理论 3种价值理论的比较与综合中 ,尝试性地探讨价值的真正内涵 ,提出交换的全部合理性内涵 ,价值的起源及定义是包括抽象劳动在内的稀少性抽象效用 ,而不应单纯只归结为抽象劳动。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对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组织升级、产业转型、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需要厘清内涵。转型的科学内涵“转变效益来源的类型”,不是“形式”,也不是单纯的“转行”。升级的关键是产业或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移动,出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全球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升级三种思路。企业完整的升级路径为:低价无名牌(LPNB)进占边缘市场升级到委托组装(OEA)再升级到委托加工(OEM)与自主设计和加工(ODM)最后升级到自主品牌生产(OBM)。对概念理解上的分歧和明显不同的升级思路折射出理论研究表面化、劳动价值论边缘化、政府掌控经济的思维僵硬化和西方理论崇拜化四个问题,要解决中国的产业升级问题只有依靠本国学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古代货币价值理论相对西方薄弱的特点、成因与影响进行分析,指出正是因为缺乏对货币价值问题的研讨,导致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关注点集中在较次要的方面,无法说明财富增长的动力和根源,也无法正确认识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货币价值论的薄弱还导致中国古代货币思想与西方相比更多地关注国家财政,对商品市场研讨不足,从而未能形成较完整的理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单位劳动力成本、汇率风险与我国出口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单位劳动力成本与出口存在双向抑制作用,即工资上涨不利于出口规模的扩张,出口也无法促进工资增长率的上升,但出口显著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汇率变动对出口脉冲响应函数值正负交替,呈现出不确定性,出口对汇率变动产生了超调现象;我国存在"进口引致出口"机制,且出口也能通过收入效应和汇率两条路径影响进口;产出对出口的影响关系呈现不确定性,但出口可以带动产出。在方差分解中,单位劳动力成本变量对出口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是导致我国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动对出口的短期解释能力较强,进口在长期解释能力较强,产出在三个不同时期解释能力基本一致,但出口对其他变量的解释能力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