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山东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优化,但是二者在时间和变动幅度上存在不均衡的发展特征。通过对1980-2013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和结构偏离度分析发现: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第二、三产业间的劳动力配置依然存在较大的转移改善空间。对此提出以下相关建议:多种举措增加农业收入,让懂农业的农民留在农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带动优化第二产业劳动力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增进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7—2013年间的四次农村社会调查资料,对农村劳动力及外出劳动力规模和结构变动趋势、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价格和农业劳动力收入变动趋势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规模下降和老化趋势明显,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不断下降且回流比例不断提高,在外出劳动力工资价格大幅持续上涨的同时,农业劳动力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些条件基本可以印证我国已进入“刘易斯拐点”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变动态势反映着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和城镇化、工业化的程度如何.因此,从定量的角度出发,选取可以量化的指标作为研究的依据,对农业劳动力的未来转移趋势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业劳动力转移植根于农业与工业发展不均衡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特点使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农业人口向工业或城市转移上,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自身区域间农业发展的差异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使得以均质二元经济为基础的发展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我国不同区域间农业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农业劳动力在区域农业间互补性流动以促进农业产出增长,为我国解决二元经济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运用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一个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存在报酬差异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机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两部门报酬差距拉大会引致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直接引起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抑制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引起耕地抛荒增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增加.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缩小产业报酬差距,从根本上消除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发展,以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对1995年以来安徽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变动中就业结构存在滞后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面临长期压力。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以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就业扩张。  相似文献   

7.
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是当胶农业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不仅是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结构调整与变动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变量之一,本文以贵州省为个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变动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变动合理与否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业劳动力外流会改变农业结构和影响土地利用率,对粮食生产的效率、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二元经济理论、新兴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农业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使得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容易出现农业耕地抛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优化及其调整涉及许多因素,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需要建立起一个基本框架,以便把握住这一问题分析的主要线索.在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含义理解为结构的聚合质量之后,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强化产业间的协调.而创新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主动因.  相似文献   

10.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前者是通过刺激或抑制投资、消费与出口以熨平短期经济波动,后者是通过提升劳动、土地、资本以及制度与技术等要素效率以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供给侧要素改革,结构性强调的是各要素改革的协调性和联动性.制度滞后与缺失并存、技术创新有待全面加强、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土地流动难度加大、资本增量不够且存量未盘活是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因而,制度与技术创新、劳动力素质提升、土地流转加快以及金融增量扩大与存量盘活等途径是其改革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全国31个省份1985年-2012年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变弹性函数构造模型研究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我国农业产出的影响,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研究表明:总体来看目前劳动力转移对于我国粮食生产是有利的,但长期来看不同区域农村劳动力流出情况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现阶段东部12省农村劳动力流出不利于其粮食生产的长期发展,而其他区域农村劳动力流出则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其粮食生产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农业走上了一条资本替代劳动的较为粗放的发展道路,农业生产对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发展方式产生了很强的路径依赖,或者说农业发展陷入了物质内卷化的状态。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的条件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就是要在加快推动人的城镇化的基础上,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过高的劳动力/土地比例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中高土地贡献率、低劳动力贡献率并存的均衡状态。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形成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国际农业生产的非参数DEA分析表明,我国农业处于效率边界之上,因此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方式提高农村人口收入的空间不大,难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没有直接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他在<资本论>中指出,当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时,就会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就中国国情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深层诱因是农地要素的高度稀缺和非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增长缓慢.造成农地要素相对稀缺的原因除了人多地少的现实原因外,还包括由农地产权残缺导致农地流转交易成本过高,以至于农地大量撂荒的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化是改革进程中农村劳动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其实质就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过程,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当前有许多瓶颈制约因素,阻碍了产业化的进一步实现,因此正确的实现路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advances a theory to show that geographical advantage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elps an economy to become more prosperous in the predominantly agricultural regime, but delays the timing of transition to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i.e., the tim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It also delays the change in labor structure toward an increase in proportion of skilled labor, and hence, the economy may be overtake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by another with less geographical advantage for agriculture. This theoretical result is in accordance with recent empirical evidence and helps explain the reversals of national fortune, which are documented in economic history. Within its analytical framework, the article also enriche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by explaining the decline in fertil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labor structure, along wi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黑龙江省、山东省和全国的农业数据为样本,构建投入要素、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土地、劳动力、化肥量、机械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从全国范围内看,土地、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化肥在部分地区能够带来农业增产:机械动力在全国范围内都能拉动农业增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逐年增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带来了农业的增产增收;伴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大量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土地流转经营政策的提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推广这一政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安徽省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稳步增加,规模逐渐加大,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业现代化效果显著,对农民增收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也有积极影响。农地规模化流转及经营完善了农业家庭承包的经营结构,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可以与农户经营互荣共存。促进农地规模化流转要注意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借助于对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扩展,本文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和长短期影响。本文认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会通过资金、劳动间的替代效应,引起渐进累积的资本偏向型技术创新,在短期增加农业产出,在长期形成农业生产的资本深化过程。运用西部地区八个样本村的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这一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