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因直接或间接地对旅游业发展产生影响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旅游相关的现有研究梳理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丰富,理论框架基本成熟,研究时空尺度广泛,定性与定量方法兼顾,重视以低碳旅游为热点的策略研究。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考虑旅游市场需求影响;在气候变化视角上重视积极影响研究;气候指数和模型的适用性和客观性仍有待深入讨论;小气候与环境的微观变化对景区或某些景观的影响讨论不足;需要重视综合指标和多维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环节,现阶段要倡导低碳旅游就必须以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为战略抓手,着力打造低碳旅游景区,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低碳旅游景区内涵和创建低碳旅游景区意义的基础上,构建了低碳旅游景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福建青云山景区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提出优化青云山旅游景区低碳环境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旅游相关企业的行为决策对于旅游业的低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不确定性对旅游相关企业低碳投入行为决策的影响方式,以及企业文化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并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假设加以验证。研究结果显示,相关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决策失误后果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决策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刨新型和官僚型企业文化发挥着重要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4.
建设城市生态文明,推进低碳旅游发展,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低碳旅游发展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以青岛市1999—2013年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生态文明与低碳旅游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出青岛市1999—2013年城市生态文明与低碳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生态文明与低碳旅游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但二者的协调程度整体走势良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低碳模式的烟台旅游业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烟台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模式存在着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污染问题突出、高碳排放、低碳的旅游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应该借鉴好的低碳发展经验,提高公众的低碳旅游理念、建设低碳旅游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6.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低碳旅游背景下,对鄢陵县低碳旅游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同时构建了鄢陵县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低碳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旅游企业在低碳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企业低碳行为的分析为低碳行为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借鉴.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的低碳转型是当务之急,需要景区内星级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管理单位的同心协力,逐步推进低碳行为,带动乐山市低碳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无锡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首批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发展低碳旅游既是无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无锡承担社会责任的形象。文章通过分析无锡低碳旅游发展现状,然后从政府、旅游者、旅游企业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成为各行各业追求经济效益之外的另一个目标。在旅游活动中倡导低碳,旅游既能延伸人们的低碳生活方式,又能实现对旅游地环境的保护。海岛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相对较低,在该区域开展低碳旅游尤其必要。将国内外近年低碳旅游的相关理论和案例做了总结和剖析,在此基础上,以大连市大长山岛为例,提出海岛地区实现低碳旅游的途径,即创建海岛低碳旅游吸引物、完善低碳旅游设施、营造旅游体验环境和引导低碳旅游行为,实现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低碳旅游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旅游不仅是对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开展低碳旅游教育,对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其特点,其次分析了开展低碳旅游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开展低碳旅游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低碳经济的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乡村低碳旅游是一种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低碳旅游通过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的作用机理,促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逐步朝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民族乡村旅游在内外部动力机制作用下,向着民族乡村低碳旅游的方向发展,推动着低碳经济进一步深入发展。通过上述分析,笔者提出民族地区乡村低碳旅游发展要树立低碳理念,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推广低碳技术,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政府、企业、游客三方通力合作,推进乡村低碳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以问卷、SPSS等作为调查研究工具,探索了被调查者的低碳旅游认知度和低碳旅游开展及使用目的意愿的综合情况、受访者的社会经济背景相关数据,对淮北市公众的低碳旅游认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市公众对开展低碳旅游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大部分受访者对低碳旅游开展及使用目的意愿基本一致;通过文献比较发现,公众对低碳旅游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门票支付还存有疑虑。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职业成为影响低碳旅游认知度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论低碳旅游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旅游业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低碳旅游",而"低碳旅游"并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需要政府部门、企业、旅游者几方共同履行,才能真正走上经济、环境与能源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变化困境。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配置,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将为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经济竞争中赢得发展的先机。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力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型的挑战和重大契机。创建低碳旅游城市是城市宜居生态发展的高级阶段。创新城市低碳旅游公共服务导则,营造城市低碳旅游吸引物体系、发展城市低碳旅游设施、培育城市畅爽旅游体验环境、倡导城市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低碳旅游城市发展近期要关注的5个基本层面。为此,要规范发展、互动发展、示范发展,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城市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应对气候变暖和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它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支撑体系是必要和紧迫的。应加大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税收支持力度,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自2003年提出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世界旅游组织(WTO)鼓励各国发展低碳排放的旅游。规划设计中,低碳旅游有别于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其游道安排、景观建筑、能源支持、游客行为引导方面均有所创新。以福建省平潭岛为规划案例,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宅、旅游活动等方面阐述,说明了低碳旅游规划设计的要点。低碳化的旅游交通要求按照不同交通方式的适宜尺度,尽量使用环保的交通工具;建设低碳排放的旅游住宅;对旅游活动按照碳排放分类,鼓励开展低碳排放的旅游活动。通过这些方式,以期"低碳"发展理念在目前的旅游规划设计中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低碳旅游是伴随低碳经济而产生的一种"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旅游形式,需要以旅游消费者在认知和行动层面上的一致认同作为发展基础,而这种社会认同性需要通过低碳旅游品牌形象塑造来予以实现。从总体架构、层次架构和流程架构等3个方面对低碳旅游品牌形象塑造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并以佳木斯市为例,从低碳旅游品牌定位、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创建、低碳旅游品牌配套环境的营建及低碳旅游品牌营销渠道的拓宽等4个角度,对佳木斯市低碳旅游品牌形象塑造进行战略规划分析,以期为国内其他省市、地区发展低碳旅游提供借鉴,最终加快国内旅游业整体低碳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背景下城市化模式必然从传统的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变,低碳城市化已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模式的战略选择。低碳城市化是以低碳经济理念引领的城市化。四川省的低碳城市化战略选择应将重点放在以低碳化发展为导向,加快省域新型城市化进程,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全省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和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区域特色,提出了以低碳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