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促进全国高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经研究,国家发改委决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地区,建设6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24个行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2.
指出传统区域旅游规划存在套用城市规划模式,重经济利益、轻生态社会效益,重“硬”开发、轻“软”规划等弊端;在“反规划”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旅游反规划”的概念,分析其五大特点:(1)优先进行“软”规划;(2)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规划;(3)重视目的地居民意愿的调查;(4)重视客源市场和社区的意见“反”馈;(5)重视乡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用“1342”模式来表达其规划流程,即“确定一个发展目标、进行三个基本分析、做好四个规划、强调两个反馈”;最后,归纳其与传统区域旅游规划在目的、规划方法、规划优先级、区域空间规划次序、规划导向等方面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促进全国高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经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在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宁波市、大连市、洛阳市、金昌市、广州市、宝鸡市和连云港市等7个城市,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和重大装备等产业发展的需求,以电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为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把京津冀区域发展列为“十一五”重点内容规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受到很大的关注。以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博弈论和扩散效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为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2011年8月22日撤销地级市建制,管辖区域分别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市)、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不仅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而且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6.
陈钰 《当代经济管理》2014,36(12):72-78
“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先富帮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战略思想的区域版.它有效解决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动力、途径和根本目标等重大问题.在“第一个大局”思想指导下,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区位优势以及内陆中西部腹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剩余劳动力迅速崛起,带动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在“第二个大局”思想指导下,我国形成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通过投资倾斜、产业梯度转移以及对口支援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未来一个时期内,须坚持以“两个大局”战略思想为指导,在制度化保障机制、系统的政策体系以及市场化手段方面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系统性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一共谈到了十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提出了城乡统筹、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这五方面的任务,这些都和村镇建设有关。建议中还提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相似文献   

8.
发展马鞍山市区域经济,既有优势又有不利因素,应按照我省“东向发展”的要求,做好对区级经济的组织和协调,合理规划各区经济,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对区域经济的包装、宣传。  相似文献   

9.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完成并印发了《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指出,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以工代赈投资规模将力争达到300亿元,给参与劳动的贫困群众发放劳务报酬将不低于30亿元,以此来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规划》,了解《规划》在如何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以工代赈工作,并促进区域发展方面的思路和作法,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扶贫处有关负责同志.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最近转发了我国第一个生物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这一规划是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为加快培育生物产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科技部等18个有关部门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基础上编制的。这里刊登的是这一规划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正式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重点部署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基础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对内对外开发等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同时针对健全中国西部大开发保障机制的六大举措分别是:国家政策扶持、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发展激励、资源合理开发、政府协调服务以及规划有效实施。《规划》提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西部基本失去生存条件地区的农牧民,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加强对边远高寒山区、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地区、三峡库区等特殊困难人口的社会救助;加快开发式扶贫步伐。  相似文献   

12.
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上,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透露,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与此同时,全国文化产业布局规划和“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也在积极制订中。根据高。一生的介绍,“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重要内容包括骨干企业培育计划、义化产业基地建设计划,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包括税收政策优惠、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是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导向下不断发展的,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现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主体功能区”的概念,是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的;构建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创新,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4):F0004-F0004
为了响应《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号召,进一步发挥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推动珠三角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批复,标志着由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组成的河北沿海区域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有望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核.推动河北沿海区域发展一体化,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是区域经济增长极核形成的先决条件.文章运用战略管理SWOT分析法对河北沿海区域一体化的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诊断,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8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促进全国高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经研究决定在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宁波市、大连市、洛阳市、金昌市、广州市、宝鸡市和连云港市等7个城市,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和重大装备等产业发展的需求,以电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为发展重点,建设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主张。实践证明,区域经济没有差距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差距过大又会引发严重问题。只有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才能共同发展。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新一届中央集体又进一步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8.
2011年3月29日,关注行业发展的《中国涂料行业“十二五”规划》正式出炉.其中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科学发展规划,环保发展规划,标准发展规划.为涂料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安徽省铜陵市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中的旅游与游憩专项规划为例,探讨了现阶段我国矿山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的若干问题和规划解决方案,重点从战略规划和旅游项目开发这两个层面阐述了矿山旅游发展的规划理念。在规划的战略层面,提出“主题旅游结合生态旅游”、“建立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以及“将旅游与游憩相结合”的规划思想。在旅游项目开发的实施层面,特别提出以“目标-问题-对策”的前期分析结合“减法”的创新规划方法来最终确定开发项目。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整合是我国当代经济社会深度调整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长期以来,基于地区利益关系形成的“行政区思维模式”交织着来自市场、政府、社会三方的各种利益冲突,构成了“行政区”向现代“经济区”转变的时代梗阻,滞缓了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以协同为导向的政策支撑是推动区域经济整合、化解利益链阻的关键.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区域发展规划之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立、运行过程中存在地方政府及市场层面的多重利益冲突,其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地方公共管理部门的改革创新,迫切需要在区域发展观、社会力量培育、行政激励机制、政府协调力量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