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节目也越多地被受众所喜爱。我国坚持以人为本,这从侧面反映出民生新闻的重要性。尤其近年来随着发展迅速的电视民生新闻而产生的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探析相应的对策和方法,促进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健康、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企业通讯员应摆好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以读者本位关注普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一方面抓住民生新闻的内涵,用当代视野写好企业人物和事件通讯;另一方面,采用民生新闻的写作手法,处理好通讯的细节描写;与此同时,深入理解民生新闻,提高通讯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民生新闻在经过了近六年的成长,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从发展到鼎盛,从鼎盛到平缓的这么一个电视节目周期律之后,民生新闻的种种弊病暴露出来。加之民生新闻自身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学界对民生新闻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民生新闻究竟该如何转型?很多学者把公共新闻作为这一命题的首选答案。本文总结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态势,并以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江汉风》为例,对当前民生新闻实践操作中类似于公共新闻的一些做法给予分析和探讨,力求找寻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公共新闻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妇女报》进厂矿、进学校、进社区的"三进"栏目为例,探讨中央新闻媒体如何将民生内容做得"有益、有情、可信、可亲",把新闻贴近性真正落到实处,使得中央级媒体新闻进入百姓生活的最前沿。  相似文献   

5.
民生话题关乎百姓生计,也是当前的社会热点。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增进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拥有民生的情结,创新的意识,全方位拓展民生视角,找出新闻事实中的民生因子;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辩证的分析、深入地挖掘,实现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自我超越;民生新闻评论还要努力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度、言之有助"。  相似文献   

6.
关注国计民生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选择。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的分化与组合衍生出弱势群体。《相约健康》、《经视直播》、《生活大参考》、《情感大搜索》等品牌栏目关注家庭弱势成员、农民工、空巢老人,肩负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传媒开展"阳光行动"、"农民工就业行动"惠及普通百姓。当前民生新闻出现四大转向,这是"大民生新闻"理念的成功实践运作。在民生新闻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社会,寻找差异化路线,是媒体制胜的突围之道。  相似文献   

7.
电视民生新闻立足大众立场,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更多地给了平民百姓,是电视传媒平民化的趋势,是新闻节目的一大进步。本文将结合成功案例对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8.
当前,民生新闻继续成为中国电视领域的热点,全国各地上百个民生新闻栏目仍然是红红火火。电视民生新闻是21世纪出现的电视新闻新现象,具有亲民性、现场性、互动性的优势,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一旦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真实性原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采编工作的第一准则。然而近些年却时常出现一些失实的甚至是捏造出来的假新闻,误导了读者,不仅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而且给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探讨了对新闻真实的理解,阐述了新闻失实的原因,浅析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看分析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认为一些新闻报道民众生活的不断改善以及其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导向和舆论支持之重要环节,因而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就是一种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之具体举措与报道民生新闻之实际内容的一致性上就能够显而易见.如今,新闻传播媒介应该充分而清醒地认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真、积极并且是十分主动地做好报道民生新闻的工作.毫无疑义地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导向、有力促进和舆论支持.然而现在以及将来的新闻传播实践中,为取得报道民生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致性,尚有值得引起注意并将应逐步予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走热,成为电视新闻业界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此类节目大都以突出新闻报道的动态性、现场感、亲和力和参与性深受百姓欢迎,但也存在不少诸如节目样式趋同、过于粗俗化、题材狭窄琐碎等问题。笔者认为,民生新闻要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坚持平民化避免媚俗化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政治民主化、信息公开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媒体新闻资源的共享具备了极好条件;同时,媒体为办出自己的特色,对新闻资源的争夺也空前激烈起来。如何充分运用可共享资源,如何在新闻资源争夺中占先取胜,本文作出了具体分析阐述,并提出了一系列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对民生新闻节目主持语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针对目前中国整个广播电视新闻业中刮起的一阵“民生新闻”旋风.对其节日主持人语言特点所做出的思考。南京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台的《第七日》、湖南卫视的《晚间》,这些电视新闻的模式更加关注民情,贴近民生。为了适应一种全新的新闻节目样态,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笔者认为,在现下寻求新闻节目新形式、新样式、新观念的过程中,民生新闻的兴起在给我们的电视新闻播报带来新的元素的同时,也使我们走进了一些小小的误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民生新闻节日主持人的语言呢?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会主题"中"促进社会和谐"之要旨,初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广泛而深刻之社会内涵,也初步探析报道民生新闻的理论和实践之思想意义,认为民众生活的不断改善和他们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而报道民生新闻也就必然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而久远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超越以往历史的社会变革当中,及时而准确、全面而科学地报道民生新闻,将会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将会以强大的舆论影响和充实的精神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以激励人们满怀信心地面临眼前的困难和挑战,沉着冷静地应对当前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克服前进路途的一切艰难险阻而奋力前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齐心协力地去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15.
电视民生新闻是继报纸"市民新闻"后涌现的一种新闻形式,呈现出"杂志体"综合报道、直播加评论、节目角色多元化等传播形态。电视民生新闻的功能在于新闻本质的回归和传播价值的体现。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定位上,确立品牌生存理念;栏目设置上,强化深度报道和故事化表达;队伍建设上,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低碳年鉴》编委会、《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导报社等单位于3月23日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10中国低碳十大新闻暨《2010中国低碳年鉴》",旨在展示年度舆论关注的焦点事件,反映中国在低碳发展中的重大行动和成效,体现中国低碳发展的未来方向,引导、促进中国低碳发展。苏伟司长指出,评选"2010中国低碳十大新闻"发布,体现了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突出新闻性、重大性、影响性、代表性、引导性,由媒体和专家共同投票,共同选出,这是中国在低碳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活动,新闻内容包括发展理念、政府行动、社会行动、行业行动、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国际影响、重大成果等。现将全文刊登如下,以餮读者。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进入了崭新的众创时代,众创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之下,众创理应成为新时代培育和催生新业态的驱动。我们也应当将众创的意识引入到高职旅游教育之中,开展高职旅游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在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以培养创新创业的旅游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升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高速发展,公民法制意识不断加强的今天,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张;另一方面,随着全社会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的增强,媒体对司法行政系统的关注增强,但报道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不乏片面、误导之作。在此背景下,部分司法行政系统院校抓住机遇纷纷设立新闻制作与采编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修正司法行政系统的社会形象。但在发展过程中,司法行政系统院校对新闻制作与采编专业尚处于关注度不高、课程设置不完善的初级阶段。论文意在对司法行政系统院校对新闻制作与采编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趋势与现状进行细致梳理,找出可改进之处,选好课题研究角度,从而展开深入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9.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与网络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的,随着互联网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新媒体时代也款款而来。在这样一个新的媒体环境下,新闻队伍的建设、新闻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文章通过对相关论文、著述的学习及自身体会,对新闻人才的培养进行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20.
在高职听障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听障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不仅要针对高职特性,还要研究听障生的认知和思想道德发展规律,树立分众化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媒体在高职听障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的新途径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使听障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