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传统经济强调污染的末端治理,循环经济则主要强调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传统经济在发展模式上为“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循环经济则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主要是: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与法规;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倡导清洁生产并建立绿色利润制度,提倡绿色消费;推行绿色分配;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依据循环经济的思想,改造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2.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18世纪以来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二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三是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选择。其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构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目标。我国是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在分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相关财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及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传统经济强调污染的末端治理,循环经济则主要强调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传统经济在发展模式上为“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循环经济则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主要是: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与法规;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倡导清洁生产并建立绿色利润制度;提倡绿色消费;推行绿色分配;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依据循环经济的思想,改造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人们对循环经济越来越关注,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选择,并且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综观有关研究发现,相当一大部分都在研究循环经济的“循环”,努力研究和实践“循环”,忽视了实施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在深化对循环经济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循环”是为“经济”服务的,在“经济”的指导下实现“循环”,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7.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二、循环经济的层次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物质单向流动过程;而循环经济模式是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流动过程,以“减量化(Re-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基本原则(称为3R原则),具有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1.循环经济的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在这个层次上,企业要尽可能地实践三原则:(1)减量化(Reduce)原则,是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减排有毒物和废弃物,使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2)再利用(Reuse)原则,是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使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废弃,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再循环(Re...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的实质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是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坚持科学发展观,将循环经济理念注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等。  相似文献   

9.
“两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令人振奋,而根据国情.在资源有限的约束下,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是至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循环经济的公共产品属性及信息不对称等进行经济分析,对政府在其中应该担当什么角色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循环经济类系列研究与规划项目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趋势及面临的基本问题,认为“循环经济项目的融资路径是各级政府和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的基本困难之一”。文章还分析了我国在CDM领域面临的机遇,探讨了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循环经济项目融资途径的可行性和基本效益,认为通过开展CDM项目合作,可以为“能效提高”等典型循环经济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创新财税制度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促进法》施行三年多来,全国上下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关键因素是财税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创新。今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制度要求及当前财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财税制度的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政治经济和财政税收变革的50年中,税收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1952—1977年(计划经济时期)。以“非税论”为主导、以简化税制为基础的税收理论“弱化”阶段。这一阶段,税收成了与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不相融的“异物”,税制简化、税收理论削弱。1978—1991年(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税收理论研究以强化税收的经济调控功能为重点、以“两步利改税”和全面重建工商税制为重心,处于“文革”后的起步、恢复阶段。1992—1999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税收理论研究以突出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全面完善税收的财政、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为目标。以1994年的税制改革为中心,进入一个新的更加繁荣的阶段。本文以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为主线,对我国税收理论发展50年的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理论经历了古代朴素循环经济思想、古典循环经济思想及现代循环经济思想的演进路径,其对循环经济本质内涵的论述,对我国在新形势下实现经济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最优税制的理论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学尤其是在财政学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转轨时期的中国税制正处于一个急需理论发展的阶段,如何理解先人的成果,并为我国的税制改革提供更好的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最优税制理论的发展做了综述,认真分析了最优税制理论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并提出了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之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全球经济形态正向着循环经济发展的划时代转型。本文释解了循环经济的内涵,简要介绍了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的一些做法,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1994年我国的税制改革是一次重大的结构调整,在规范税制、公平税负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税收现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方法,阐述了我国税制再改革的着力点是强化税收的组织收入、减轻税负和调控经济的功能。税制再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再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从法律、法规、规章三个层次分析我国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得出目前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的不足:刺激循环经济的市场机制还有待深入,与国家层面循环经济法律相配套的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和办法等还远不完善,现有循环经济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等.本文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健全循环经济领域的市场体系,加快循环经济地方立法等.  相似文献   

18.
农村财政体制问题的根源是原来束缚农村生产力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构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市场经济法制规范化、竞争平等化、市场主体自主化、政府与市场互有分工的要求重新审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进行目标明确的、系统性的、有步骤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化和具体化.有效的政府政策和法律体系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石家庄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亟须加强政策措施建设以保障其顺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应用DEA模型,根据2007年中国30省(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数据,对我国各省(市)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了DEA评价和实证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并且得出: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特征,循环经济运行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部发达地区循环经济运行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