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产权理论,分析了公司治理从股东主权至上转向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这一制度变迁的合理性。从所有制变迁来看,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及其贡献的上升,引发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趋势。从产权分析可知,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拥有部分事实上的所有权并承担了一定风险。公司治理从效率和公平意义上均应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产权既是人力资本主体与其他经济主体相互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制约经济主体行使权利的一种规则。国有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应该同物质资本具有平等的产权地位。当国有企业引入人力资本产权、把国有企业看成一个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特别合约时,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也进行了制度创新,从而大大节约了国有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应是在国有企业内部引入人力资本产权,推广年薪制、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等收益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3.
从企业构造入手,从企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性质两个方面分析了国有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认为国有企业职工既是国有资本的主人,又是国有企业的主人;既是企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又是国有企业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  相似文献   

4.
现行公司制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深层次症结在于"股东至上"逻辑下国企单边治理结构模式存在着内生缺陷.因此,克服缺陷、矫正失衡的思路设计必须是引入共同治理机制,以替代单边治理模式,变"股东至上"逻辑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使企业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及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形成多元产权主体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需要深入剖析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在逻辑,企业财务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财务改革分析是剖析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建立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分析框架,对政府、经营者、员工在改革过程中权利地位的演化,分析了国有企业财务改革历程中所蕴涵的利益相关者逻辑,指出未来的改革方向是借助于市场环境的改变,调整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度与谈判能力,优化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6.
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企业这一共生体中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共生模式,以及两在价值创造中的不同作用及地位的转变;探讨企业治理结构中权利主体安排的合理性,确立人力资本所有与物质资本所有相结合的复合财务主体,即利益相关财务。  相似文献   

7.
公司治理产生于1776年,其最开始的形式是简单的资本雇佣劳动,资本占有绝对的控制权。随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本等利益相关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使得公司治理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由原始的单边治理到双边治理、三边治理。再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本文指出了公司治理的一个发展趋势——即公司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同时探讨了其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国有企业基本上是按照前苏联的模式建立起来的,有比较明显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成本高等问题,集中表现在法人治理结构上,随着改革的深入,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产权问题便成为国企改革成败的根本问题。然而产权配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为产权的本质是对非人力的物质资本的所有权,产权的经济效益是人通过对物资资本的控制,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相互融合中产生,所以产权配置实质上是对人和人力资本的重新确认。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企业性质的改变,以委托一代理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理论显示出难以克服的缺陷,而究其根源,是它完全忽略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公司中的产权地位。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进而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论断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因此,必须对国有企业治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突破原有的“股东至上”逻辑,充分体现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使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由形式变为实质,并具有利润的分配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种种定义,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构建了一个关于公司治理结构配置的分析框架,力求解释治理结构的种种分布和变化。借助这一分析框架,既能推导出治理主体唯一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两点分布,如“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古典企业和“劳动占用资本”型的员工主权企业,又能逻辑一致地解释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均匀分布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在现实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析上市公司资产注入的动机和影响因素,考虑到大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可能选择不同的策略,应用信号博弈理论研究了企业资产注入的动机以及大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度、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环境和资本市场效率都会影响到双方的博弈均衡结果。完善的资本市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实现资产注入信号传递分离均衡的必要条件,分离均衡的存在使得投资者可以有效甄别企业的类型,并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而差的公司治理机制和资本市场环境将可能产生资 产注入信号传递出现混同均衡结果,使得资本市场无法真正区分企业的类型,进而影响投资者的理性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特征时,许多学者都是以“内部人控制”理论作为基础,并据以提出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措施。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内部人控制”理论的不科学性,说明其并不适合用来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特征,然后分析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希望对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及其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现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已成为改革的中心环节。本文在回顾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对比改革前后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4.
资本结构体现不同资本主体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安排,债权和股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着股权集中度较高、国有股权主体虚拟化严重、负债契约缺乏刚性约束力、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只有从完善机构投资者、深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恢复债务融资的治理功能、拓宽中小股东行权渠道四方面入手,才能提高资本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体制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一次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新体制。体制再造首先要完成国有资本向社会资本、国有企业向社会企业、“机构人”向社会人的还原,并要保持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博弈结果对于公司治理、尤其是盈余管理治理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将管理者风险偏好因素引入盈余管理的博弈中,构建了股东与管理者在盈余管理博弈中的收益矩阵,放宽传统博弈中管理者风险中性的假设,考虑管理者风险偏好因素,并通过分析求解,分析股东与管理者在盈余管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结论:企业内部管理效率越高,股东监督手段越有效时,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越高,管理者的潜在成本就会越大,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低.  相似文献   

17.
投资者、董事会与管理层以及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分配等概念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自然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深入理解并科学运用资本成本理念,对于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资本成本概念为核心,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性质、国有企业治理、政府股东以及国企理财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从理财的角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面对我国尚不健全的外部资本市场导致企业融资难的现实情况,集团公司纷纷构建自己的内部资本市场,以期将外部融资的弊端内部化消除。学术界通过对制约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很多制约因素都与公司治理有关。选取2009--2011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公司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因素中控股股东股权集中度、两权分离度、董事会治理规模和管理层持股比例都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介绍美、德、日、中四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指出中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特有的扭曲,提出了重塑中国国有公司治理结构的“四性原则”:独立性、适应性、制衡性、效率性,遵循以上“四性原则”,相应设计了完善中国国有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以2003—2011年中国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从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两方面检验大股东占资的成因和经济后果,发现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处于较低水平时,大股东占资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与股权制衡度显著正相关;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处于较高水平时,大股东占资程度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与股权制衡度显著负相关。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了激励效应,降低了攫取效应,显著降低了占资程度。此外,企业大股东占资程度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一结果为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