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2+3+2”贯通培养试验项目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特质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北京市政府了启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提出要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本文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社会体系和贯通培养项目特点两个维度来解析“2+3+2”贯通培养试验项目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特质,希望对各试验院校在理解“高端”内涵,精准人才培养定位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2015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其中的外培项目对接国外应用技术大学,课程体系设置既要符合国内的人才培养需要,又要对接国外的培养模式与要求,是贯通培养项目课程设置的重点和难点。以药品生物技术专业贯通培养外培(对接德国)项目为例,在对比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对该项目高职阶段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重点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等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从而为实现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高端化、技术化和技能化进行创新性探索。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2+3+2"贯通培养试验项目高职阶段体育课程的顺利衔接,本文从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实施三方面,对现阶段贯通培养体育课与高职体育课的开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并就贯通培养体育课程的转段衔接进行了思考与构想,认为贯通培养高职阶段体育课程应准确把握体育课程目标导向;重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着力从体育教学方法、个体差异和学时数量等方面改善课程的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规格、数量和结构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是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做到"产教对接、产教融合".政府层面要在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制订产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学校层面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根据产业布局及发展规划设置相关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产业层面要通过校企合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产业技能竞赛等手段引领高职院校与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首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扩大,在此背景下,贯通培养项目应运而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对职业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教育,采取2+3+2的教育模式,其第一个两年为基础教育阶段.在此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在此阶段能否形成正确的专业认识,培养基本的职业素养,对日后其能否成为高端技术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加强中高本贯通培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在贯通培养的过程中,课程是衔接和贯通的重要支点,因此,构建具有鲜明商科特色的、动态演化的新商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贯通培养视角下构建的新商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包括了以商业文化、互联网思维等为核心的新商科文化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北京市教委推出新的培养人才的路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了北京市新的教育改革项目"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验项目"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本研究从体育学科出发,通过青少年时期各项身体素质生长发育规律的特点, 以及问卷调查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特点、现状等研究,总结目前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优缺点,为贯通项目课程设置提供思路,并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课程设置依据,总结出适合青少年时期不同年龄身体素质发展的体育项目,编写出一套新的课程方案.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央对首都“四个中心”的全新定位,北京市正在大力发展“高、精、尖”的产业,为了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北京市委教工委、北京市教委的精心设计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参加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对财经类、商贸类、旅游类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进行贯通培养试验,着重从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等角度对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9.
对高端职业人才贯通培养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北京市教委启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 本文对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根据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总结了现阶段贯通培养试验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高"、"厚"、"宽"、"新"等四个特点、并针对现阶段及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认为,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具有清晰的顶层设计和广泛的社会认可,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一定能够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职业教育改革趟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
职业院校担负着向受教育者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职业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使命.在这一使命下,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在当前不断变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已经暴露出诸多不足,面临严峻挑战,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作为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之一,在班级管理方面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端人才为目标,提出"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本文拟对这一改革实践工作加以研究和总结,不断改进,最终推而广之.  相似文献   

11.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的优选和有效模式.该模式将企业的先进技术、人员、设备引入到校园内部实现产教对话协作,使得教师在校园内部就完成了企业实践,学生在校园内部 "工学交替"式生产性实习,师生共同在校园内部"干中学"、"学中干".该模式真正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实现教室与生产车间对接、行业企业需求与教学计划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2015北京市教委进行了深入的职业化教育改革,开展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此论文解析了此项目并深入的进行了项目中学生学习的分析.在了解学情和参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提出了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基础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体系建设建议.从基础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为贯通培养试验项目的改革提供了参考的范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我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设现代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全面认识"中国制造2025"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并从转变质量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校企一体化育人途径、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四个方面来探析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应用能力要求不断增强,如何适应社会、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成为有关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二一制”模式的选择,纳入化解矛盾的宏观措施,在此背景下进行高职高校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传统体制和历史观念的影响 ,以及政府管理失衡和企业经营近利的制约 ,导致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短缺。转变择业观念 ,优化就业分配机制 ,完善统筹制度 ,强化监督机制 ,从根本上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产学合作提高高职实践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合作是提高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和成功之路,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产学合作,为高职实践教学质量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有助于创造出新的实践教学过程和教育方法,形成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高职教育质量及提高就业率。该文结合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产学合作的实践经验,归纳出产学合作“2+0.5+0.5”模式、运作机制以及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河北是制造业大省,但不是制造业强省,其中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技能型人才问题。文章应用经济学供需理论思想,分析了河北省与建设沿海经济强省、产业结构升级不相适应的职业技术人才问题,并从制造企业、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政府等角度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招人难"、"留人难"是影响偏远地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文章在分析了偏远地区中小企业人才匮乏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榆林市实践经验,探索出破解这一障碍的、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引进人才的创新模式———"1+1"人才管理模式,进而分析该模式对于解决企业用人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最后提出推广该模式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地方政府应该建立人才淘汰机制;二是地方政府应该科学评价企业发展潜力,向大学生推荐合适的企业;三是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应该灵活运用人才管理模式等。  相似文献   

19.
壳聚糖对铅离子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用自备的壳聚糖作为吸附荆对铅离子的吸附效果。通过对吸附条件的探索,得到壳聚糖吸附铅的最佳条件为:pH=4~4.5,吸附时间为8小时,壳聚糖的脱乙酰度为55%。在此条件下壳聚糖对铅的吸附率可迭99%,此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可用于含铅等重金属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浅议高职院校网络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使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现实。网络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补充,有助于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