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因历史建筑集聚及民族文化深厚,具备旅游开发的理想资源条件.然而,欠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因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可进入性差、非农产业发展艰难等问题,使其旅游开发严重受阻.基于此,对传统村落地理位置与交通可达性进行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加速传统村落乡村振兴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空间句法模型,从拓扑学连接的角度对湘西州传统村落空间关系进行评价,并提出适应于该地区的旅游开发空间区划策略.结果 表明:(1)湘西州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总体呈局部凝聚型,主要在西南部、中部和西北部形成三个高密度集聚区;(2)湘西州传统村落的全局可达性和局部可达性总体水平较低,而感知可达性总体水平较高,其中地形地势、水系和路网等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村落可达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运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法、旅游区位商模型和"点—轴系统"理论,构建"三核、双轴、三圈"的湘西州传统村落旅游空间结构系统,为不同发展类型传统村落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开发是我国农村旅游扶贫的重要途径与有效手段。在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村落中已出现经济优势群体,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村落中经济优势群体的特征分析,探讨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之间的关系,总结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城乡数字鸿沟会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产生影响。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0年30个省市数据,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城乡数字鸿沟与乡村振兴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城乡数字鸿沟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且短期内表现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中长期这一负向影响有所减弱。此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有效地弥合城市与乡村数字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探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乡数字鸿沟对乡村振兴的负向影响也更加明显,与之相对应的乡村振兴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能力较弱,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4.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源泉。历史文化名村因其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风貌、极具特色的选址格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记忆场所。运用网络语境下的视频文本分析法,利用数据挖掘和内容分析软件对《记住乡愁》纪录片第二季第20集的视频文本数据进行情感特征分析、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进而识别历史文化名村记忆空间的维度和元素。研究发现:情感特征方面以积极为主;语义网络中呈现出整体聚集、部分分散的特点,并形成5个网络聚类;陆巷村记忆空间可划分为记忆主体、记忆客体、记忆载体3个维度和12项元素。最后结合记忆元素,分别从注重记忆主体地位、保护记忆客体要素、活化记忆载体要素的角度对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在梳理四川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贫困范围广、贫困人数多、致贫因素复杂、贫困程度深等特征的基础上,为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在分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逻辑关联基础上,提出了“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乡村振兴为精准扶贫提供长效内生动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三个观点。结果/结论新时代背景下,在深刻理解两者的关系和明确思路的基础上,从建立政策衔接运行机制、健全政策衔接保障机制、建立政策衔接考核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提高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效率和有机衔接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耦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不可分割、相互促进,两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适合于构建战略耦合机制。两者之间耦合机制的构建是由当前的现实困境所决定的:我国城镇化依然面临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与城市承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而农村村域内资源要素短缺与利用不足、城乡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为解决战略进程中的问题,实现乡村和城镇的协同治理提供了条件。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其关键在于通过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引导人才、资源、技术等延伸至农村,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短板,推动乡村发展与全面振兴;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大城市病"、环境问题等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具有综合性强、兼容性高的特征,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通过梳理乡村旅游振兴发展模式,以山西省三个典型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为例,从以企业主导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振兴模式、社区主导的“城乡融合+休闲农业”振兴模式、政府主导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振兴模式等三种模式总结山西省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的成功经验,深入剖析山西省乡村旅游振兴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从而推动山西省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有机农业旅游在乡村旅游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做好有机农业旅游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有机农业旅游缺乏进一步的专项研究与具体发展战略,借此文章基于栅格分析法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资源与开发方面,有机农业旅游的发展在乡村存在较高的丰富度和极大便利性,明确乡村有机农业旅游面临的问题,并以漳州为视角就乡村有机农业旅游发展提出了SO、WO、ST、和WT等四个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实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解决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对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和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发展普惠金融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发展普惠金融工作制定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金融机构应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克服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深度开发和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业务结构和资源配置,将发展方向和服务重点向普惠金融领域倾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挥坚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乡村人力资本,由于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赶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导致很多乡村人才流向了城市,为了让乡村人才回流到乡村,农村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民办高校需要进一步明晰自己的办学定位,履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通过培育的方式提升乡村人力资本的质量,真正做到民办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人才队伍关系到乡村的人才振兴,关系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巴州作为农业大州,开发、建设好巴州农业人才队伍对加快巴州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关乎巴州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以及巴州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发展得到了更多支持。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运用自治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已成为促进其发展的重要举措。鉴于健康产业涵盖面广,农村生态旅游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可极大地促进农村地区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旅游经济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吉林省长春市作为东北地区乡村建设的重要区域,更应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趋势,将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统筹乡村信息化融合发展作为当下的重要任务.目前,长春市政府在描绘乡村振兴美好蓝图、布局数字乡村战略方向、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长春市应从数字乡村建设的成效及不足之处入手分析,借鉴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验,探索长春市数字乡村发展道路,助力长春市乡村振兴建设,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乡村振兴的实践早已开启,并不断推动我国乡村跨越式发展。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动态中认识乡村发展,就会发现了其理论内涵在不断丰富;与理论内涵的演进过程相对应,乡村发展历经五个阶段,即:乡村经济的初步振兴、改进乡村治理的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由此形成了四条基本经验:正确把握农村改革的基本规律、与时俱进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树立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和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9—2019年中国城市层面数据,在测算294个地级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传导机制而言,数字经济通过激发地区市场潜能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方式促进了乡村振兴。异质性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的正向外溢效应更多。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高校大学生作为掌握科学知识、扛责任担使命的高素质人才,是乡村实现振兴的重要力量。鼓励、引导其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之举。基于此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和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背景入手,发现高校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存在供需不均、教育脱节以及引导滞后的困境,需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纾困路径,从而帮助高校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国家战略、帮助乡村实现人才的引留,让高校大学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习俗。古村落教育习俗是带有典型传统农业社会特征的一套非正式化的文化教育和观念体系,它可以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不同类型,并且呈现显性与隐性、刚性与柔性、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教育与文化等多维度统一的特征,同时在古村落中承担着教化、调节和传承等重要功能。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亟需重新审视古村落教育习俗的当代价值,挖掘其在乡村社会发展、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韩、日两国都十分重视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通过正规和非正规两种教育形式提高乡民素质、改变乡民观念并增强其伦理道德水平和国民凝聚力、建设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可借鉴韩日做法:以政府为主导实行财政、立法双轮驱动,切实加强乡村振兴"硬建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面貌,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农产业,提高乡民物质生产水平;以教育为主导实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双轮驱动,切实加强乡村振兴"软建设",强化乡民伦理道德教育,培养新型乡民,提升乡民精神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背景、内涵界定与现实价值等理论逻辑出发,总结数字技术在乡村地区已取得的发展成效,详细分析了我国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所产生的“红利”。针对乡村振兴下数字乡村发展存在的“鸿沟”等实践困境,在探讨发达国家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先进经验基础上,立足我国社会经济和农村地区发展现实,提出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