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巴塞尔协议代表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世界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国际准则。文章分析了巴塞尔协议的制度变迁,结合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框架,分析了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的影响,提出了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2.
新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对全球金融业风险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提出了新的监管理念和先进的风险监管技术。对于原协议还没彻底完成的中国银行业来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新巴塞尔协议有关银行风险框架的阐述,并结合我国银行业在新巴塞尔协议下所面临的困难,提出我国银行业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其后以三大支柱为核心的银行风险监管体系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步建立.2007年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国内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基本方向,实施新资本协议已经成为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进展情况,并对目前国内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吕亚萍 《大众商务》2010,(12):143-143
新巴塞尔协议下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协议新加入的操作风险管理。本文通过分析新巴塞尔协议在原来基础上的主要变动,在论述了协议下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后,从加强风险度量、合理自我评估、完善信息化建设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巴塞尔协议下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协议新加入的操作风险管理.本文通过分析新巴塞尔协议在原来基础上的主要变动,在论述了协议下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后,从加强风险度量、合理自我评估、完善信息化建设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4月末,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第三稿.十国集团在2006年底开始实施新协议.在全面考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后,我国监管当局决定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新协议的几年后,我国银行业仍将继续执行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在借鉴1988年<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协议的基础上,中国银监会与2004年2月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于2006年12月28日中国银监会对上述办法进行了修正.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最终会在我国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本文着重讨论了如果实麓新巴塞尔协议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带来什么影响,以及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杨峰 《大众商务》2010,(12):33-33
2003年4月末,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资本协议第三稿。十国集团在2006年底开始实施新协议。在全面考虑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后,我国监管当局决定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新协议的几年后,我国银行业仍将继续执行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在借鉴1988年《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协议的基础上,中国银监会与2004年2月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于2006年12月28日中国银监会对上述办法进行了修正。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最终会在我国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本文着重讨论了如果实施新巴塞尔协议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带来什么影响,以及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的资本提出了要求,即将正式出台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发展和完善了1988年的协议.本文根据新协议在内容上的创新阐述了它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面对存在的问题,我国银行业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嬗变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从旧协议向新资本协议嬗变途径中有两个交叉方向的变化——监管性的资本与经济性的资本、基于规则的监管与面向过程的监管。虽然新协议中保留了一些监管性和规则性的资本监管因素,就象在旧协议中也吸收了经济性和过程性方法的要素一样,但是新协议中监管方式的转变仍然是实质性的和很重要的,并且是同时发生在两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根据新协议的要求规范管理我国商业银行,更快地适应国际竞争环境,是每一位银行监管者和管理者都将面临的极大考验。本文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中体现的金融监管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出发,进一步探寻我国商业银行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加强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并期望以此为契机采取具体行动来完善和巩固我国金融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突出了内部评级法的地位和作用。国内各商业银行已纷纷开始了内部评级工程的建设。通过对A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距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还有差距。为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商业银行应在评级系统、基础数据、专业人才、管理体制等方面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2.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迫切需要在现有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宏观审慎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银行业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文章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巴塞尔协议Ⅲ主要内容的梳理,对金融监管机构如何在遵循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充分发挥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使各国纷纷反思其金融监管制度,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的立法意旨在于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对弱势群体的金融保护,《巴塞尔协议Ⅲ》相比以前的两个版本,其监管要求和监管标准都有了进一步提高。监管方要调整监管观念,从关注管住风险,管住金融机构转向促进竞争、发展来降低风险。短期内,分业监管模式与我国当前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为符合,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大陆的监管体系应逐步过渡到一行一会,即一个央行一个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Ⅲ: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塞尔Ⅲ以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市场约束为三大支柱,主要侧重第一支柱的改革,在重视资本监管的同时,将流动性风险提升到信用风险同等重要的高度;在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上也有所调整,引入了宏观审慎监管,将其与微观监管手段相结合。中国银行监管当局明确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兼顾、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的改革方向,并提出同步推进实施巴塞尔Ⅱ和巴塞尔Ⅲ。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复苏强劲,为中国银行业顺利推行巴塞尔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银行业在危机中的损失较小、其自身各项经济指标相对稳健也为推行巴塞尔Ⅲ创立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但是当前监管工具和银行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仍会影响巴塞尔Ⅲ实施的进程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2月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全面实施,与此同时,从2006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将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中国国内银行业市场将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巴塞尔协议强调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而资本充足率偏低一直是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原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对以往风险管理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对国际金融监管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仍存在较大差距.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规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信息披露立法技术,完善信息披露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为商业银行保驾护航和商业银行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风险控制作为银行经营的核心内容,而操作风险控制正变为国际银行业风险控制的首要目标。在新巴塞尔协议风险计量与风险控制的指导下,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绩效。而因子分析可以对评价系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供实证检验,并由此揭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作为指导和规范各国银行业经营活动的一个国际性标准,对银行业信息的披露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相关方面存在不少差距。按照新协议的监管要求,缩小国际差距,加快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当前中国银行业稳健经营,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信用风险度量是有效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信用风险作为重中之重,鼓励商业银行建立以工程化的内部评级模型。本文在介绍了现代信用风险的工程化度量趋势和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研究了在巴塞尔协议的IRB框架下实施信用风险工程化度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俞勇 《西部金融》2014,(4):12-15
本文主要讨论了目前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变化,对于巴塞尔协议IV有关资本规定做出相关预期,如杠杆率、规则简单性标准、内部建模、压力测试等,提出这些变化会对银行产生三个重要影响:银行可能会面临显著提高的资本要求;银行可能需要改善资本管理;由于资本比率和内部建模将采用更低的风险敏感方法,会迫使银行重新评估低风险与高风险业务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