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之一,传统服饰手工艺作品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在历史发展中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服饰手工艺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置身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中的民族服饰艺术需从具有时代特色及时代发展风貌出发,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手工艺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和文化,但其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遭遇诸多困境。创意产业在全球的迅速崛起,为民族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语境与发展机遇。广西的民族手工艺产业当以"文化企业+手工艺者+非盈利组织+政府"为支持体系,以项目作为拉动,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开辟"传统手工技艺+现代设计理念+产业化经营"的广西民族手工艺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团花图案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历经数千年,在清代达到空前鼎盛。清代吉祥纹样盛行,几乎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文化的盛行和织绣技艺的成熟都汇聚在清代。繁复精美的纹样、丰富艳丽的色彩、精细复杂的工艺造就了清代织绣团花图案独具魅力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凝聚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通过对其纹样的取材及寓意、色彩、技艺、构图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论述其在色彩、技艺、构图方面体现出的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中得出清代织绣团花图案不仅夸示着皇族森严的服饰制度,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武定县是彝族重要聚居区,彝族服饰类型多样,特点明显,内涵丰富。20世纪80年代的服饰较为常见,但清代至民国的服饰则很少。经调查,对清代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专题系统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对清代彝族服饰专题研究至今仍然是空白。文章作者经数年潜心搜集,收集到一些有关西南少数民族特别是以清代彝族为主的民俗图像资料,力图通过以图像学为主,辅以历史学、方志学、文物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清代云南武定彝族纳苏、纳罗、乃苏支系服饰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发展史上,突出道德伦理色彩不仅是服饰艺术的特征,也是整个审美文化的特征。我们在分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女性服饰描写时,也应该看到儒家的伦理道德和道家的自然精神对其审美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也都在他小说里的服饰描写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我们除了看到女性服饰描写对其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外,也还可以从女性服饰描写中清晰地看到这种与伦理道德、中国文化结合的审美观和审美特征的总体和个性呈现。  相似文献   

6.
云南新华村的传统手工艺一直维持着家庭教育和师徒教育的传统教育形式,近年来一种新的高校教育形式在此成立。这里的高校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手工艺的教育及教学实践,学校进驻传统手工艺村落后给当地手工艺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也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对服饰也有诸多涉及,其中服饰礼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传统服饰观念的深刻内涵.文章历数了《论语》中的服饰论述,在分析其论述语境的基础上揭示了传统服饰观念的礼仪内涵、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8.
传统编织工艺历史悠久,并以精湛的技艺体现了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通过对传统编织工艺与时尚创新的SWOT分析,探讨如何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传统编织工艺的精华,提取其文化艺术内涵和工艺技术融入时尚设计中,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结合实践案例分析,得出基于传统编织工艺的当代时尚设计路径及方法,达到基于传统文化的时尚创新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9.
一、凤凰县旅游商品开发意义重大1.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是提高凤凰地区旅游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旅游产品生产的构成要素中,旅游购物弹性最大,可挖掘的经济效益潜力也最大。2.凤凰通过发展旅游商品可以保存、恢复、发展和创新传统纪念品和古老的工艺,加强该地区文化保护。凤凰县由于交通闭塞而保留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是一笔难得的财富,但随着现代文明的进入,民族文化受到强烈冲击,民族手工艺开始失传。然而如果当地人知道在他们身边被熟视无睹、认为无用的东西居然可以带来经济利益,当地人便会自觉地承袭他们的传统文化,主动地学习传统民间工艺,这样就间接地促进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3.发展旅游商品,促进凤凰县劳动力就业和社会稳定。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属劳动密集型行业,较之与旅游的其他几个要素来说,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吸收就业人数多的特点。社区居民参与开发生产的门槛相对较低,通过参与开发生产旅游商品,可以使社区居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发展。4.凤凰县发展旅游商品有利于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提高旅游地知名度。旅游商品是旅游地形象的体现和载体,代表一地的文化品格,甚至成为象征。旅游商品随着旅游消费者流传到各地,对旅游...  相似文献   

10.
将代表我国戏剧风采和民族风格的京剧服饰元素应用到婚纱礼服设计中,可以弥补中国现行的婚纱礼服中国风情与传统意味的不足.对京剧服饰中适用于婚纱礼服的色彩、图案、服装款式、头面、服装工艺的设计元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尝试将其运用于现代女性婚纱礼服和敬酒礼服的设计中.研究表明:京剧服饰的配色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和民族风格,图案运用了象征、变形等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款式突破了日常生活中一般的逻辑规范和限制,头饰制作精美,采用传统绣花工艺绣制,色彩斑斓,质地高雅.将这些京剧服饰元素应用到婚纱中,可打破婚纱纯白色的单调,体现婚礼服的民族之美,尽显华丽而隆重.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的鲁南地区经济一直相对落后,如何实现鲁南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仔细观察分析鲁南四市,发现其总人口规模过大,但城市规模太小,中心城市区人口太少,农村人口太多,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比重低,导致本区域内的消费需求不足,小马拖不动大车是导致鲁南地区相对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应当超常规发展位于济宁和枣庄市的鲁南城市群,使其成为济南、青岛这样的有影响力的大城市,从而带动辐射整个鲁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体建议包括高标准超前规划、争取特殊政策、兴建日临济菏开郑高铁、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演进对于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文化演进方式下日益式微,这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也体现在中国人的英语教育中。本文对这一现象予以揭示,并对英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及传承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英语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服饰观是在三代服饰损益因革的形制演变中形成的,其服饰观中所表征的君子人格、衣人合一的精神,是传统人文精神最显著的体现。认识和理解孔子的服饰观,有助于我们理解孔子对三代以来尤其是周代礼乐文化的态度,及其对礼乐传统的赓续与革新的现实意义,进而观照民族学位服在当代文化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京剧旦角服饰符号是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体现,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固定装扮惯制的视觉符号体系,具有独特的符号印象和文化传播效应,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开拓了一个新领域。通过对京剧旦角典型服饰元素的提炼和整合,着重对其应用的服装艺术领域、摄影和影视领域、民间工艺领域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在多元化媒介传播途径中不同的文化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5.
传统纹样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动漫产品设计也往往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把传统纹样与动漫角色设计相融合,可以使动漫产品具有更加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动漫角色设计中,传统纹样通常运用在动漫服饰造型和动漫场景布置以及角色的造型、动作、色彩、服饰等方面,以综合表现动漫角色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唐代服饰上的宝花纹以其丰富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分析唐代服饰上宝花纹的装饰题材和艺术形式,尤其是通过对宝花纹的艺术结构、组织形式、色彩构成和表现技艺进行分析与探究,可以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理想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的艺术魅力。这对实现文化传承、开拓艺术生命、丰富现代艺术语言与精神内涵有深刻的指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礼教服饰文化对性别角色服饰的规定如“男女有别”和“男女不通衣裳”等长期以来受到非议.实际上,中国礼教服饰文化这种强大的性别角色规范功能有助于社会中的男女两性成员采取被其所处的社会视为符合其性别角色的行为方式.这一功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传统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繁衍至关重要,是生活美在社会层面的具体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象征,但随着工业、科技的高度发展正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文章通过阐述夏布和蜀绣两种传统手工技艺相结合的特点与价值,揭示出我们必需大胆地突破、创新,以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手法将其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9.
宣纸是中国书画的载体。生产宣纸过程中捞纸所用的宣纸帘制作工艺复杂精细,濒临失传。对这样的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应适当保留一些作坊式经营方式,既要形成相互交流的风气,打破保守狭隘的传承方式,又要融入时代,进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男护士的不断涌现,体现了我国医疗服务中护士行业的发展与创新,体现了护士专业岗位的需要,也体现了危机时期救护能力的提高。论文通过对在岗男护士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就男护士的就业需求、岗位胜任情况、未来发展规划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适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