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背景下,文学翻译的主体性研究也逐步转向主体间性。整合动态翻译观强调翻译过程中主体的心智运作和主体间的整合互动,构建整合、动态、交互的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翻译学者对翻译的研究逐渐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过渡,主体间性不仅体现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还体现了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但以往的讨论多仅限于理论的说明,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本文创新性地探讨中文简历翻译成英语简历过程中译者、读者、原作者等主体,以主体间性为纽带,共同影响中文简历翻译,并进一步以此来阐明中文简历翻译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翻译理论一直假定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平衡对话,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以及女性翻译试图解决传统翻译所忽视的差异问题,生态语境下的翻译继承了后殖民语境翻译以及女性翻译的差异研究意识,重视翻译文本中的生态失衡和历史语境。文章通过分析生态语境下的翻译研究,重点阐释了生态翻译的物种维度是生态翻译多维中的关键之维。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以坚持主体间性原则为前提,物种维度旨在解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恢复非人类的主体性,实现物种间翻译的主体间性对话,维护翻译研究系统内部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研究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离不开主体间性这个大环境。主体之间要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共同主体性。但在各个主体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要重视起主导作用的译者主体性。文章通过对主体间性研究的讨论来突显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关照下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体系中主体是一种以言语活动为前提的社会性文化存在物,包括创作主体、翻译主体、接受主体和译介主体。本文首次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提出了译介主体,从而昭示了功能派翻译体系中翻译行为中主体及主体间性的两层现象学解读视角,为功能翻派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翻译界很少把读者主体作为翻译理论中的重要一维来研究,但在翻译中对读者主体的研究十分重要。在德国当代哲学大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影响下,建构主义翻译研究关注作者、译者、读者等各主体间跨语言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交往。作为社会交往行为主体,读者必然受到社会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翻译和谐性的CIN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角度看,翻译实质上是一个建立在多个认知主体(原作者,译者,读者)心理空间之上的心理互动过程。翻译要实现和谐性就必须处理好各认知主体间的互动关系。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CIN(概念整合网络)机制,能较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心理互动及整合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8.
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不懂源语的翻译奇才。当时的文化语境直接影响了林纾翻译题材的选择;而其译介活动则体现了翻译的主体间性,特别是译者的主体性:即顺应当时的文化语境,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林纾的翻译实践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作用已逐渐凸显。作为译者一种翻译策略的有意误译,具有其自身的积极意义。与技术性错误及文化差异造成的无意识误译不同,有意误译是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进行充分自由选择的结果,译者主体性中的能动性、目的性和受限性决定了有意误译是翻译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文章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角度对译者运用有意误译这一翻译策略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描述性研究剖析,能为误译研究和翻译评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消解了文本选择过程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影响,视文本自身内涵确定其可译性,同时尽可能保存目标语中原文本的生态平衡。因此,生态翻译兼具双重解构性,强调两者间的相互平衡,即作为主体的译者和作为客体的文本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随着西方翻译研究在七十年代后发生"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关注。根据近来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文章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显著作用,认为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其主体意识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12.
广告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跨时空、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有着特殊的要求和目的。功能派目的论契合了其要求和目的,提升了译者的主体性。要顺利实现广告翻译的目的,需要构建译者的主体地位,使译者成为翻译中的读者、创造者、跨文化专家及研究者。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翻译研究范式对翻译主体的把握失之偏颇。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范式,把翻译活动看作是社会交往活动,强调翻译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和协商,达到共同理解。  相似文献   

14.
风格意义的翻译问题是翻译中主体对客体实施控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它的深入研究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在翻译中风格是可以传译的,但另一方面,风格也是难译的,具有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15.
翻译活动既受到译者主观方面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水平的影响,也受客观方面译文的接受条件与环境的影响。不分翻译主体、翻译对象以及译文读者,主张在翻译领域统统以“描写性翻译”取代“规定性翻译”必定导致在翻译学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法对翻译理论提出有意义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旅游文化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跨时空、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有着特殊的要求和目的。目的论契合了其要求和目的,提升了译者的主体性。要顺利实现旅游文化翻译的目的,需要构建译者的主体地位,使译者成为翻译中的"读者"、"创造者"、"跨文化专家"及"研究者"。  相似文献   

17.
以往对翻译活动的研究往往注重于对翻译方法论和技巧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译者主体性及其心理活动的研究,自从翻译界把格式塔心理学引入到翻译当中,提出对译者这一翻译主体进行研究,可以说为我们更好研究翻译活动搭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强调对人格的完善,通过具体的思想观念、政治主张,以及道德规范来促进受教育者获得突破和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教育者将客体作为单纯的研究对象,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主体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难以吸收和内化,更难以提升受教育者品格的形成。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主客二分思想的认知,并从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互动中来实现相关性、统一性和调节性目标。为此,本文将从主体间性理论内涵及特征入手,探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并从实现途径上加以科学构建。  相似文献   

19.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学研究和译作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理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突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的翻译方法是侧重"三维"间的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实现文化内涵的传载和交际意图的传递。与以往从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美学理论等角度的分析不同,本文采用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转换角度评析唐诗《春晓》的英译文本,分析每一译本在"三维"转换方面的得与失,并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最佳译文。  相似文献   

20.
预设在语言中普遍存在,而这种普遍性有其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主体共在是主体间性哲学的本质,无他人的绝缘的主体并不存在.无论是使用预设和还是解读预设都必须要有主体共在意识,因为主体与主体的沟通是时刻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