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达国家注重从战略规划、国家立法、政策刺激和低碳社会四个方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其中,战略规划高瞻远瞩,步步推进;国家立法独领风骚,面面俱到;政策刺激强悍有力,系统完善;低碳社会建设全面详尽,各具特色。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成就显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战略布局、健全法规、政策落实、全民参与四个方面着手,展开多层面、多形式的国际合作,不断提升低碳经济的战略层次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背景下城市化模式必然从传统的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变,低碳城市化已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模式的战略选择。低碳城市化是以低碳经济理念引领的城市化。四川省的低碳城市化战略选择应将重点放在以低碳化发展为导向,加快省域新型城市化进程,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全省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和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气候迅速变暖的趋势下,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的可替代性的再生能源。而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起步较晚,低碳技术和制度设计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抢占低碳经济的制高点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21世纪的繁荣富强。文章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原因及必要性,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当前世界很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丹麦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和低碳节能建筑;英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发布了低碳经济的战略蓝图;德国将低碳制造和新能源作为国家应对未来残酷竞争的重要砝码;日本擅长发展循环经济,民众环保意识强。这些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发展低碳经济四个方面的重要启示:完善立法保障、增强财税支持、完善市场体系和发挥本国优势。  相似文献   

5.
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通过低碳教育培养全民的低碳意识。低碳教育是低碳发展的根基。作为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应与时俱进,应对低碳经济形势变化和社会需求,通过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让低碳的理念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认识到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不仅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而且学习到低碳、环保的专业知识,具备自觉践行低碳生活和工作的思想意识,掌握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6.
低碳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缘起于世界发展阶段、发展观和各国发展战略的新变化,发展低碳城市要围绕低碳经济、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社会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走向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发展是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划,其实现最终要靠政府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为主导,并以此为初始的推动力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沿着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行。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公共权利行使的主体,拥有天然的社会治理权威。然而,由于受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低碳经济发展图景下政府的"实然性职能"与"应然性职能"还存在有较大差距。因此,在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使用的后工业社会,政府必须做出正确的职能模式选择行为,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结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潮流,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回避或抗拒。中国已加入WTP.正在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当前,正确认清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特点及正负效应,是我国制定和选择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国际共识。河南省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低碳技术的贫乏严重制约着发展低碳经济。河南省企业必须在国家低碳经济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才能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下中日贸易促进和气候合作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两国作为邻国,在经贸和环保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和往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摆脱经济困境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日本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及成熟的发展理念为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国对节能减碳技术的需求为日本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日在气候友好商品贸易的促进和低碳技术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经贸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建设,中日CDM项目的拓展及气候友好城市的推广则有利于低碳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