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的作用下,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向西部城镇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迁移.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对迁入和迁出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带动作用.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迁移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加强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地区效率差异和劳动力迁移成本的两部门两地区模型,研究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时,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的福利效应及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缩小地区效率差异以促进产业转移,或降低迁移成本以促进劳动力流动,都可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并提高经济总体产出;由于劳动力迁移成本异质性,低迁移成本劳动力偏好产业转移,而高迁移成本劳动力偏好劳动力转移政策,因而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类政策不能相互替代;当工业化水平提升或地区效率差异扩大导致劳动力流动需求增加时,如果不进一步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地区间收入差距会扩大,从而形成劳动力迁移与地区差距扩大同时发生的“谜题”。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流动两类思路并不存在内在逻辑冲突,不应将二者对立,需要采取降低劳动力迁移成本和提高欠发达地区发展潜力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渤海湾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过影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进而作用于整个经济系统。借助2001年—2010年数据,运用C-D模型定量分析了渤海湾区域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渤海湾地区总需求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即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助于促进渤海湾区域总需求的增长。因此,地方政府与企业都应牢牢抓住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变革带来的契机,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樊士德的学术专著《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该书跳出了已有的研究框架,将研究视角转向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的真实效应,探讨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一部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依次递进的研究劳动力流动的力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绘制劳动力迁移图谱,计算劳动力迁移指数,厘清了我国劳动力省际迁移机理。进一步选取典型区域,进行因素分解,证明地区收入差异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首位因素,交通可达度、区域距离以及地区人口比重是影响人口流量的其他三个主要因素。最后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口老龄化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是人力资源发展的两大趋势。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进而抑制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则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并可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来“对冲”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采用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系统GMM模型的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就业增长,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有利于就业增长,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可以弱化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产生“对冲效应”;从区域异质性来看,该“对冲效应”在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较强,表现为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趋于加深的背景下,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人力资本水平的持续提升来优化和提高劳动力供给结构和质量,进而弱化和抵消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金融发展为自变量,以经济增长为因变量,同时引入投资和劳动力为控制变量,运用1990-2012年我国西部九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投资和劳动力也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拉美和非洲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与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典型代表。两个地区在人口与劳动力的迁移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对这两个地区的人口与劳动力迁移过程进行分析,可以为我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作为反映劳动力质和量的指标,是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其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文章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局和分地区的角度实证研究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富足,而资本相对不足甚至绝对不足。通过有效引进外资,解决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量困置的问题,达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形成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就会加速。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估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我国是一个人口流动率极低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估计,现有的大部分研究和调查结果并不一致。通过对现有文献中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估计进行梳理,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由美国始发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之后,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此次危机爆发至今,全球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纷繁复杂的经济结构问题也凸显在中国经济面前。在诸多经济结构问题中,启动内需并不是"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结构难题的根源,解决有效需求问题才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主要的经济结构问题都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围绕此问题,建立了新的收入—支出模型对有效需求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应该采取调节收入分配结构、保证较高的名义经济增长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劳动经济学推拉模型对实证分析博彩收入变动对澳门迁入劳动力影响的结果表明,澳门经济发展的拉力代理变量每提升1%,就会拉动迁入劳动力的2.44%;澳门经济发展的推力代理变量每提升1%,将会减少迁入外地劳动力35.67%。本研究在理论上进一步更新和充实了劳动经济学推拉模型的适用范围,实践上为澳门经济发展战略走向提供了时效性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传统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与工业分工的经济转变过程,内生了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条件,构建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经济增长模型。模型显示:交易效率足够高时,经济增长与劳动力流动都是分工的结果;劳动力流动限制并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效果,只产生收入差距效应。实证结果支持这一判断,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东盟建立了“10+1”自由贸易区,近期内由于产业结构相似度高,会对自由贸易区内各国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会加大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但从长期来看,双方相似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共享的劳动力市场,贸易区内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会促进贸易区内各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降低了农村就业增长率,但提高了农民的工资增长率,提高了城市初级劳动力的工资增长率,但对农民工就业增长率存在倒U型影响,对城市高级劳动力就业存在U型影响;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人力资本增长放大了城市高级劳动力的工资增长率,但却削弱了初级劳动力对高级劳动力工资增长的驱动作用。人力资本增长会放大城市部门内部的工资差距而产业结构升级却对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初级劳动力工资的城乡差距在产业结构升级中会逐步消失,人力资本增长会放大城市高级劳动力与农村初级劳动力工资差距而产业结构升级却对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农村部门的萎缩将使增长变小,初级劳动力驱动的增长将变小,但人力资本驱动的增长将变大。为缓和中国日益扩大的不平等与逐渐下滑的增长趋势,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投资和均等化以及户籍改革需要同时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流动,本质上是供求关系作用的结果.贵州因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就业弹性小,劳动力需求少于供给而呈单向流出.劳动力长期流出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贵州应按比较优势原则确定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大就业弹性,扩大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可以发展一个增长理论.这个增长理论的原始模型与现代模型中的哈德罗@多马模型非常类似.但是,马克思的增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它揭示了宏观经济均衡的真正条件是劳动力报酬的增长率应等于经济增长率.市场机制本身不能满足这个条件,因而市场经济的增长总是周期性波动的,甚至通过危机强制“均衡“.这一增长规律指明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9.
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针对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问题的现状、特点、产生原因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今后应努力采取各种措施,适当降低劳动力参与率,同时统筹考虑失业、社会保障等各种问题,以求更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