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越被蒋介石骂得凶越没事
|
|
|
|
|
翁元 王丰《财会月刊》,2008年第10期
|
|
对蒋介石的脾气摸得比较清楚的人都知道,越是被他骂得凶,越是没事。如果一旦他骂都懒得骂的时候,表明他对那个人已经死了心,根本不想再看到他了,这时也是那个人准备卷铺盖滚蛋的时候。
|
2.
|
特殊的母爱
|
|
|
|
|
毛毛《乡镇论坛》,2007年第8期
|
|
他一直讨厌他的母亲,因为多年来她除了向他要钱还是要钱,常常打来电话千方百计对他破口大骂。更可气的是,他越出名,她索要的钱就越多,骂得也越凶。后来她
|
3.
|
神药(小小说)
|
|
|
|
|
韦健华《广西电业》,2004年第2期
|
|
刘冬的单位新来了个姓丁的局长。这丁局长确实能“以局为家”,而且“家长”思想非常严重!常常板起脸来责骂人,而且很随意地骂,象骂自己的儿子。他到局里没多久,局里的人几乎都挨他骂过,不少人还被骂哭过。
|
4.
|
真正成功的企业必须要够狠
|
|
|
|
|
方兴东 朱雪尘《财富智慧》,2005年第8期
|
|
在企业顺利的时候,你无法辨别谁优秀,可是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有差别。大部分人都会表现得消沉,但像陈天桥这种人,越是遇到困难会表现得越带劲。
|
5.
|
准备失败
|
|
|
|
|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9年第8期
|
|
高尔夫球名将黑根说过,在每打一局之前,他都事先准备打出6个坏球,那么结果真打出了坏球之后就觉得很正常,也不以为然了。但这样做的结果常常相反─—他并不会真的打出6个坏球,成绩往往出乎意料的好。有行家评论说:事先承认不论哪一局球你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就可以减少心理的压力,而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心理学家还做过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穿人。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之为“目的颤抖”,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其实,做每件事情,我们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
|
6.
|
前任余威:新任CEO的隐形杀手
|
|
|
|
|
陈莫《经济纵横》,2005年第9期
|
|
尽管已经离开皇朝家私数月,总裁助理杨鸿在谈起皇家私创始人林常青的时候,依然充满热情。“我非常钦佩林总的为人。有一次,我和他争论得很凶,林总把手机都摔了,但他不计较这些,这是非常难得的心态。”
|
7.
|
骂人的艺术
|
|
|
|
|
梁实秋《开放时代》,2000年第8期
|
|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道德的。所以根本不骂人,大可不必。骂人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种怨怒的感情。想骂人的时候而不骂,时常在身体上弄出毛病,所以想骂人时,骂骂何妨?但是,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试的。有因为骂人挨嘴巴的,有因为骂人吃官司的,有因为骂人反被人骂的,这都是不会骂人的缘故。今以研究所得,公诸同好,或可为骂人时之一助乎?知已知彼骂人是…
|
8.
|
BI的困境
|
|
|
|
|
凌曼文《IT经理世界》,2004年第7期
|
|
一项技术越是被描述得令人心动,就越容易流于形式。
|
9.
|
做产品要有“羞耻心”
|
|
|
|
|
林鸣《大众标准化》,2012年第9期
|
|
一位经济学家问企业家鲁冠球:企业家抓质量和重诚信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做企业做了四十余年的鲁先生回答得很老实:“怕被人骂。”经济学家逗他说“只要赚大钱骂了又如何?”他一脸通红,从衬衣口袋里摸出小孙子的照片:“骂我就算了,以后一直会骂到这小子的。”经济学家恍然悟出一个道理:人有羞耻,
|
10.
|
花儿的启事
|
|
|
|
|
程双花《民营视界》,2006年第1期
|
|
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少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越朴素单纯的人,越有内在的芳香。
|
11.
|
秦始皇的一封信
|
|
|
|
|
蒙田《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6年第3期
|
|
众卿家:因为焚书坑儒的事,你们骂我是千古罪人,一骂就是两千多年。让我在气势非凡的兵马俑边上也不得安宁。你们其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张三欠钱向李四讨债。都说帝王搞文字狱,看来文人也搞文字狱呀!我们帝王搞文字狱顶多几年,你们一搞就让人永世不得翻身。焚书是我下的令不假,可提议的是李斯呀,他可是个十足的文人啊。他要不写个《谏逐客书》,我怎么会发现他,并让他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呢?淳于越那小子劝我效法古人,分封几个儿子。李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制度,说他这是借古诽今,扰乱了民心,并建议烧毁儒家的书。我一想这也有理,就准了他的奏。可书也没全烧,图书馆里的典籍没烧,其他学派的书和医药、农林方面的书也没烧。剩下的那些书,项羽进咸阳时都给烧了。怎么就没人骂他呢?说起坑儒,更得好好说道说道。我想长生不老(哪个不想?)可侯生、卢生两个竟敢挖苦我。这俩小子我素日待他们不薄,他们不肝脑涂地地报答我也就罢了,怎么还敢说我坏话,这不耗子拔猫胡子,自己送死吗?我是谁?我是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什么人都得为我效命。你不为我效命就要为别人效命,那对我是大大的不利呀,我岂能坐视不管。不为我效命,不被我所用,就是我的敌人,至少是我...
|
12.
|
药神(小小说)
|
|
|
|
|
韦健华《广西电业》,2004年第2期
|
|
刘冬的单位新来了个姓丁的局长。这丁局长确实能“以局为家”,而且“家长”思想非常严重!常常板起脸来责骂人,而且很随意地骂,象骂自己的儿子。他到局里没多久,局里的人几乎都挨他骂过,不少人还被骂哭过。很多人不适应。有的想调走,但没这么好的单位;再说现在到处都是“人满为患”,“精简”和“改革”裁员都裁不下来,哪个单位还要人!不愿巴结也不驯服于丁局长的刘冬更挨骂得最多,象刘冬这么傲气的人自然受不了那种气。他想调走,没“后台”自然没人要;他想联系调个比现在这个局差的单位都没门。再听说现在好多单位的头头,哪怕是个环卫所的所…
|
13.
|
王祥:卧冰求鲤
|
|
|
|
|
梁冬《乡镇论坛》,2014年第9期
|
|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这是后人对王祥孝心的评价。王祥是晋朝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他年少的时候母亲就病逝了。为免父亲孤单,在王祥的反复劝说下,父亲再续娶一妻。继母朱氏进门后.对待王祥十分刻薄,不是打就是骂,还经常没事找碴儿。
|
14.
|
如果毛泽东是企业家
|
|
|
|
|
吴晓波《市场周刊》,2014年第10期
|
|
他是一个天生不惮于冒险的人,危险越大,他的斗志将越是高昂,他甚至相信“人定胜天”,所以他让全国人民都读《愚公移山》。当共和国刚刚新建,一切事务百废待举的时候,他也敢于派兵渡过鸭禄江,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硬碰硬打个大仗。
|
15.
|
财富真的是你的么?
|
|
|
|
|
《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3期
|
|
有一个守财奴赚了一笔钱却舍不得用,于是就将钱埋在了地下。之后他唯一快乐的事就是想着那笔财富,他认为钱财只有越想才越有价值,因而也就越发舍不得花。他部怕钱财被人偷走,于是每天都吃不好,睡不安,没事总在埋钱的地方转悠。日子一久就被一盗墓贼发现了,于是不做声地把它盗走了。
|
16.
|
感受范匡夫的“为政心得“
|
|
|
|
|
苏献峰《石油政工研究》,2001年第6期
|
|
读范匡夫的“为政心得”,感触颇深。 “越是年龄到杠,越要拧紧思想发条,努力为党多做贡献”。世界观的改造是人一生的任务。人在年轻时可能进取心很强,快退休时就有可能产生“留后路”的想法。一些人一生清廉,在临近退休的时候放纵自我,晚节不保,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而“拧紧思想的发条”一刻也放松不得,特别是在“年龄快到杠”的时候。 “人生能有几回活,活就活出个好人格。”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怎样才算活得有价值呢?范匡夫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官位的高低、钱财的多少,而在于思想的高下、道…
|
17.
|
用绘图讲故事的孩子
|
|
|
|
|
贾楠《中国西部》,2012年第15期
|
|
对儿童画开始感兴趣,到作分析解读帮助学生走出心灵的困扰,缘起于我教书生涯中遇到的一个感统失调的学生——小吴(化名)。小吴不善于表达,沉默内向,但脾气却挺大,时常为了一点小事就跟同学打架。写作业的时候,他总会感到非常委屈,最后完成的作业也是偷工减料。作为小吴的老师被他折腾得筋疲力尽,家长对他的"懒惰"也很是恼怒,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小吴没有任何改变。
|
18.
|
从“两头牛到一个煤球”谈起
|
|
|
|
|
杭解宣《中国金融》,1980年第2期
|
|
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忘记旧社会那种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悲惨景象。在蒋介石统治旧中国的二十二年中,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掠夺人民财富的主要手段是滥发纸币。票面越印越大,那时伪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钞票竟有六十亿元的面额。钞票印得越多,贬值也就越快。请看伪法币一百元的变化:
|
19.
|
说“骂”
|
|
|
|
|
张平《价格与市场》,2001年第3期
|
|
“骂”,即用粗野的或恶意的话侮辱人。“骂”,也是人类发泄怨恨的一种手段。“骂”的种类可谓繁多 ,有“嗔骂”、“笑骂”、亦有“暗骂”、“诅骂”、“嘲骂”、“谩骂”、“叱骂”、“嚎啕大骂”等。鲁迅先生曾把“他好的”谓之曰“国骂”,时值今日 ,此“国骂”仍不绝于耳。遇到丁点儿小事 ,只要不高兴 ,条件反射似的开口便骂。必要时 ,将手脚与“骂”配合运用 ,一边或摩拳擦掌、或叉腰、或真指着双方的脸 ,一边大声谩骂 ,唾沫横飞 ,犹如一只好斗的公鸡 ,恨不得将对方骂得置于死地而后快。究其目的 ,无非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能耐”,让对…
|
20.
|
一起悲剧引发的思考
|
|
|
|
|
周磊波《乡镇论坛》,1999年第10期
|
|
在山东省苍山县有这么一件事,主人公是一位村干部,工作拿得硬,有群众威信,得过先进。由于坚持原则,在工作中得罪了人,人家隔三岔五地骂到他家门口。一次,这位村干部盛怒之下,摸起石头将对方打倒,不幸击中要害,致人死亡。在公安局的审讯室里,这位村干部坦白了事实后,竟对办案人员说:“还有别的事吗?没事的话,我就回去了——村里计划生育亟待我去处理,离不开。”这起悲剧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一方面我们敬重这位村干部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又对其法律无知到如此程度感到震惊、痛惜。尽管这只是一起特殊的个案,可联系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