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社会概念反观中国社会的结构与转型,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的缺位。文章认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意味着在国家层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公民的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公民社会组织层面,积极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治理建立平等协商的对话沟通平台;在个体公民层面,则要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公民意识,使每位公民具备参与社会公共治理的愿望和相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理解公共治理内涵需要从不同视角出发全面认识公共治理,包括政府视角、公民视角、市场视角,以及包含多种视角的综合视角。公共治理主体包含众多,近年来研究比较集中于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三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在研究公共治理时,应尤其注意这三方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公共治理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相似文献   

3.
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它要求每个公民时时处处都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养成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是中国公民缺乏公共精神的社会根源,因此发展公民社会以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是一较佳选择。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发展高质量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4.
培养公共精神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才可以建设良好的公民道德品质。公民道德的缺失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此分析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培育公民公共精神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界定公共精神的概念,及阐述现代中国社会公民缺乏公共精神的表现,从而试图讨论培养公共精神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善治理论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政府治理的目标是善治,善治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选择应符合善治理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李红星  付林 《全国商情》2008,(9):135-136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政府治理的目标是善治,善治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选择应符合善治理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公共理性是民主国家的政治理想,是公民的政治理性。罗尔斯公共理性所孕育的公民精神是极具理想性和批判性的公民精神,是为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进行谋划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8.
基于风险社会的理论视野,单一的官僚制政府治理带来不可避免的公共管理危机。公民参与式治理是有效应对政府治理失灵风险的一种治理工具,其实质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共治,也称之为复合治理。其基本价值是:参与式治理可以规避政府失效,达致和谐的政府治理;有利于实现宪政民主,最大限度地规避或化解社会风险,提高公共管理绩效,实现社会善治。实现参与式治理的路径是:新型的转化性领导的出现、确立政府公务员的代表性公民角色、培育公民参与伦理、实现公民参与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作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一派,注重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对话协商,吸收传统的话语民主理论、社群主义和结构化理论的思想精髓,其倡导的话语民主、公共能量场和社群主义等观点对于公民参与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加强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必须发挥公共能量场的作用,开展真实对话,不断增强社会信任,推进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10.
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三边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制度与机制安排.有其各自独特的行动资源及行动逻辑,也各有其特定的行动范围和有效边界。在公共治理理论的视阈下,政府、市场与社会都不是惟一的治理主体。三者间的互动、合作成为必然选择。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种机制运行中各存在比较优势与不足.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是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三边互动。为了实现公共领域的良好治理,必须而且应当建立起三者良性互动的网络治理机制,在互动中开辟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英国伦敦雾霾治理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给公众的健康、生活与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自此之后,英国政府痛定思痛,通过完善相关法制、强化公众参与、制定弹性的经济手段构建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英国雾霾治理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污染蔓延。文章在对英国雾霾治理情况作简要概述后归纳总结出英国政府、公众和企业的协同参与机制,针对当前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以改进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标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煤电综合利用体系和搭建火电企业社会责任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公共冲突治理中存在辅助型第三方、化解型第三方和保障型第三方三类干预角色,三类角色各自对角色担任者有着特定的要求。对这三类干预角色的担任,政府和社会组织都有着各自的适应性。政府在公共冲突治理中主要担任了制动者、化解者等保障型第三方和化解型第三方角色;社会组织主要担任了信息员、评估者、专家和顾问等辅助型第三方以及关系促进者、调解者、仲裁者、方案建议者等化解型第三方角色。总体而言,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各自角色的担任是适宜的,但仍有调整的空间:政府需要强化对冲突化解的持续推动者、冲突后续过程的监管者等角色的担任,并需要与社会组织分享冲突化解者的角色;社会组织需要更加积极去承担辅助者角色。为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政府和社会组织需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对应该承担的角色不逃避,对不应该承担的角色不越位,最终实现角色互补,共同构筑公共冲突治理的主体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逐渐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以及财政分权实践的不断深化,财政分权领域的研究格局应由以往过多地注重于经济增长转到民生、社会发展方面,总结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动向无疑对中国分权体制的研究与进一步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分权作为公共管理工具的价值意蕴是新近文献的特点,这在公共参与、政府责任与政府治理等议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取得的另一个共识是,实现分权管理体制的多重价值需要良好的治理框架与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4.
政府职能部门的定位及其横向问的关系,是政府公共部门改革无法回避的基本同题.在改革过程中,精简机构和增设机构的问题同时存在.怎样保证政府结构的简洁高效?怎样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保证政府官员利他主义地提供公共商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处是对公共部门设置合理性原则的确定,这不仅涉及到公共供给的交易费用处理问题,而且需要解决交互作用的独立性或自主性之间关系的问题.本文给出政府公共部门设置的若干原则,为转型条件下的政府治理,提供基础性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环境公共治理模式下的“参与-回应”型行政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环境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问题时,传统的“强制-命令”型环境治理模式已经应对乏力。公共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潮流,引导我们走向新的环境公共治理模式。综合公共治理理念与我国国情,“参与-回应”型行政体制是现今一种可取的改革路径。它保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政府与市场和NG0的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6.
建立有限、有效、民主和透明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基于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主要是:围绕有限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资源配置、外部性与民生治理等职能,发挥监督与评价、约束与保障以及参与等功能;在有效政府中,作为绩效评估重要主体并发挥促进提高政府治理绩效的增值功能;在民主政府中,发挥保障、监督、反馈与沟通等功能;在透明政府中,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工具。围绕有限、有效、民主和透明政府价值取向,从开展公共政策评估审计、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和公共资金审计,开展环境、民生和公共危机事件审计,建立绩效为主导的国家审计模式,引进民主参与机制,加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设等方面扳导国家审计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人民主权、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在民主法治的框架内,把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自身存在价值、运行方式和发展目标的政府模式或曰政府形态。其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建设路径为:确立服务理念,调整机构,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民主行政、责任行政机制;培育公共精神,鼓励和服务于公众参与,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设和实现阳光政府;推进财政保障机制建设,将资源尽可能多地投向公众服务事业。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事件不断发生,要求地方政府加强公共安全治理建设。通过对地方政府公共安全治理重点以及存在问题的论述,提出地方政府促进公共安全治理进一步发展的思路,认为应从思想到实践上将“应急管理”转变为“公共安全治理”;树立“多中心治理”理念,真正发挥其他主体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建章立制,强化政府责任,注重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探析公共事业的民间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 ,公共事业引入民间机构和民间力量的参与不仅逐渐为理论界所认可 ,而且已成为一股波及全球的国家治理新潮流。它推动了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发展、治理结构的变迁和政府社会关系模型的转型。针对不同公共物品的提供 ,可采取不同的民间参与形式 ,并建构相应的制度安排。在促进民间参与中 ,政府不宜置身事外 ,而应承担扶持、资助、引导和监督等广泛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