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存款在储户挤兑时发生的支付危机.防范金融危机,必须首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体制中仍然存在大量金融风险.为了控制金融风险,应当规范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规范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完善不良资产的化解制度.  相似文献   

2.
美国次贷危机引致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的改进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美国发生了由次级抵押贷款引起的金融危机,危机迅速席卷美国,蔓延到全世界的金融市场,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运行.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错综复杂,但金融机构没有正确评估其面临的一系列风险是其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由此,作为全球金融风险监管准则的新巴塞尔协议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修改与完善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国家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构建金融安全网的问题受到全世界关注。对我国而言,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金融业造成的损失不大,我们在抓住历史难得机遇做大做强中国金融业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中国金融业如何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本文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存款保险制度处理危机中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加速建立我国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当前及今后中国金融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加强对银行业的政府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自于美国因贷款而影响到整个金融业的次贷危机,已经蔓延到整个美国甚至影响到了全球的金融领域甚至经济发展。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成因和危害,了解中国可能出现次贷风险的因素,结合中国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相关的监管模式,加强对我国银行业的政府监管,银行开展内部信贷风险控制管理,才能避免类似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5.
当前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和发展动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历时两年,至目前为止,危机尚未结束。从危机的发展动向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将在短期内继续蔓延,并通过各种渠道对金融市场、世界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和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滞后性的负面影响。但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尚不足以引发全面衰退和混乱。随着全球金融体系系统性崩溃风险的显著降低,中国应适时调整政策,以规避和减轻全球金融危机不确定性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快经济复苏进程。  相似文献   

6.
席卷全球资本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不断蔓延,形成了影响实体经济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如何抵御风险,度过难关是当前外贸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金融危机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风险和影响,提出了相关的规避、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危机不仅对美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波及到欧洲、中国、日本.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在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这为中国的房贷市场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的房贷政策面临的现状和风险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对于我国房贷政策的一些启示,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积极防范风险的措施来确保我国房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金融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金融资产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三个方面,我国股票价格指数波动的特征体现为股票价格的非平稳性和长期记忆性。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分析金融市场风险的表现形式,探讨金融危机的特点和成因。基于不同的视角,利用中国上证指数对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股票市场的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进一步规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这给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更多的风险,本文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现状、特征以及面临的机遇、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0.
华尔街的金融飓风已经让美国不堪重负,而其中不断爆出的造假丑闻更是让美国颜面扫地,甚至称其可能是造成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严重性不言而喻。金融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内部控制不够严格,内部管理不够完善。当风险防范越来越依赖于企业自身时,健全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金融危机中财务丑闻频发的背景,探究了这一特殊环境下财务舞弊的原因及特点,结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提出了我国企业在当前环境下完善内控机制防范财务舞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次贷危机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反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引起人们对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我国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加强市场化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2.
从金融产业的角度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均积累了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累积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必须从金融体系参与主体的行为入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和政府行为以及对储蓄者加强风险教育,是化解金融风险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3.
最近,美国连续和集中爆发了一连串重大金融事件,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次贷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这样说,美国金融危机目前已进入高潮。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产生了直接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贸易三个角度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金融产业的角度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均积累了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累积和集中爆发的结果,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必须从金融体系参与主体的行为入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和政府行为以及对储蓄者加强风险教育,是化解金融风险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5.
李涵坤 《大众商务》2010,(12):79-79
由于2007年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下趺和房贷的违约上升,引发了次级债金融危机发生并迅速蔓延,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这也给我国的金融经济运行环境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对日益开放、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本文针对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的背景、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我国金融风险已相对集中,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保证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和实现社会稳定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活动出发,提出了建立商业银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体系:金融风险测评系统、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和金融风险监管系统;商业银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应遵循的原则;商业银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策略:规避风险策略、分散风险策略、消减风险策略、转移风险策略、补偿风险策略和抑制风险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由于2007年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下趺和房贷的违约上升,引发了次级债金融危机发生并迅速蔓延,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这也给我国的金融经济运行环境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对日益开放、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本文针对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的背景、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贷的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风波成为近期全球关注的焦点。虽然我国目前发生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条件不具备。但楼市火爆,房价攀升,房贷剧增,高利率,高通涨,都与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的金融背景极其相似。我国同样存在发生危机的隐患。本文根据美国次贷发生的诱因,结合我国目前的房地产贷款市场状况,分析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的风险,提出了我国预防房地产按揭贷款危机,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不仅要防范和化解由金融系统产生的风险,而且要对付从外部传导而来的风险,国家金融安全面临着内外双重的挑战。中国一直在为纠正金融体系的缺陷进行着多方面的努力,但是,由于改革尚处于进展之中,防范金融危机成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从积极的防范角度考虑,珍视并用好国民信心资源,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化解和消除金融风险,责无旁贷地成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0.
次贷危机与国内房地产贷款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延续、中国房地产市场处于深度调整的复杂形势下,关于我国房地产贷款风险的评判和化解,成为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内房地产贷款与美国的次级贷款有着本质的区别,国内房地产贷款风险的生成与次贷危机的成因也截然不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基本上是可以承受的。要有效防范国内房地产贷款风险,不仅需要商业银行自身努力,而且要求我们在外部治理方面,加强房地产贷款市场的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房地产融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