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所谓"绚丽世界"、"五彩人生",都说明人们的实际生活与颜色密切相关,人们生活在色彩之中。在人类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词语在语言中经常被使用,从而使其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探究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颜色词的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转型期"婚外恋"引发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芳 《企业家天地》2009,(11):184-185
改革开放把中国迅速从农业社会推向工业社会,从传统保守的社会推向现代开放的社会,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在社会开放,观念更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婚恋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婚外恋"现象就是这一变化的明显体现。"婚外恋"现象日益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思考,从伦理学视角研究这一现象也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审视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指导人们建设和谐稳定的家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回顾作为哲学概念的"理性"的嬗变历程,表明交往理性是理性发展的最新阶段,是重建人们生活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构建和谐税收的理性依据。以概念分析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查找当前税收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剖析其背后的理性依据,探讨以交往理性修正工具理性、以主体间性修正主体性、以生活世界修正物化世界的可能性,并以交往理性为依据,提出重构和谐税收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走进电视媒体"现象已经成为当代最热门的文化事件,经久不衰的《百家讲坛》更是成为众矢之的。而早在半世纪前,法国著名学者布迪厄的电视批判理论就已然为此提供了一种媒介研究的新范式,引发了我们对"场域"、"电视知识分子"和电视批判理论的深层次探究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本质要求。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高职学生的精神支柱,是高职院校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应当着力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毛泽东领袖形象构建的完成,延安"太阳城"符号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中共对"革命文学"的指导,使得毛泽东颂歌在这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下得到发展;其表达了老百姓对毛泽东和边区生活的热爱,抗战必胜的信念,对民主新政权的向往等主题;在创作形式、创作主体、流传区域、创作特色、诗歌意象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新的历史特点;其作为工农兵文学的典范,成为了抗战动员的有效形式,反映了党领导下的知识分子创作倾向的转型,"红太阳"升起,成为了建国之后毛泽东神坛颂歌的滥觞。  相似文献   

7.
连双刚 《企业家天地》2009,(11):166-167
新课程的启动和实施,无疑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新突破。学校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前沿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生活"四大理念就成为我们必须讨论的重要问题。本文仅就如何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体现"合作"理念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活交往准则。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人们有意无意地违反“合作原则”的四准则,会话含义及英式幽默由此产生。本文截取了作者在英国生活时的几段真实对话。以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来阐释英式幽默。理解英式幽默需要进行语用推理,同时这也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求新、求异、求奇、求变是"陌生化"理论的突出特征,"陌生化"不断更新人们感受世界的方法,让人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并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陌生化"理论在现代艺术作品中被广泛应用,来自不同领域的现代艺术家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陌生化"理论应用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他们通过应用"陌生化"理论创作艺术作品来实现自己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以"教师中心,教室中心,教材中心"为特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强迫式灌输,过分地强调对知识的记忆、背诵,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情境教学法通过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在情境中体验与思考,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帮助大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和培养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知识分子创办的一份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期刊,涉及战时国内重要经济领域的资料数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凝聚了学者们对战时国家经济问题和战后经济建设的思考.大后方知识分子不仅对国家经济抗战深切关怀,对战时国家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和社会生活亦十分关注,纷纷建言献策.战时知识分子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战时学术发展、战时国内各领域建设以及战后建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是一部专写儒林生活的古典小说,但它既是中国社会封建晚期文人士子的百象图,又是中国十八世纪前后江南士绅生活的风俗画卷。小说描写的对象是知识分子,但其中都有着丰富的商业文化内容,究其原因,一则商品经济是人们日常生活之必需,次则到了清代,“君子不言利”的古训早已是荡然无存,知识分子纷纷投入商业活动,以之牟取巨利。透过商业文化的视角,探究《儒林外史》所反映的封建社会晚清的士子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足以见到“那早已消逝的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13.
"送别"是人们离别之时相送的一种行为。自古至今,送别的形式很多,有折柳相送、长亭宴别、诗歌寄情等。汉画像石中出现长亭宴饮送别的内容十分少见,芒山出土的这幅"长亭送别"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以及汉代人的生活和感情。  相似文献   

14.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自然界和生活领域存在各种颜色,无色不成界。人类语言里有许多表颜色的词语,但由于英汉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即存在着在语言习惯,历史背景和传统风俗方面的差异,人们对于同一颜色的感知和赋予的意义也就各不相同。如若没有弄清楚这些差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出现理解上的错误,这样就会阻碍民族间的交流。本文以"红色"为例,意在探析"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实践意义,并提出翻译的两种方式,以求达到更好的民族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初期关于高等教育方针的争论,实质上是一场关于知识分子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问题的讨论,是人们对特殊时期高等教育所作的独特思考。这场争论对推动国民政府制定"平时教育"政策起了促进作用,它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不仅是社会的"匹夫",更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他们的能量既在战时,更在战后。同时,这场争论还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大学的时代使命。此外,这场争论的结果对保护、发展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文化的阴谋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部18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纪实小说,《儒林外史》蕴含着吴敬梓浓厚的悲剧意识。作者敏锐观察众多儒生名士的行为生活,揭露其肮脏、虚无的内心世界,作者寻求出路的理想彻底破灭,并结合当时科举取士的社会制度及作者本人的遭遇等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思考法律问题,必须要有全球思维。马克思、恩格斯囿于时代限制不可能为我们提供一套现成的全球视域下的法哲学理论。本文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中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类,把这些思想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以人为本的法哲学思想、"统一的法律"的法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的法哲学思想,并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秘书写作是公务写作。一份文件的制发,执笔起草人是个体的人,而承担社会责任的署名是依法成立的机关、组织,这就形成了秘书写作的双重主体。双重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执笔作者为法定作者"立言".法定作者通过执笔作者"立言"。执笔作者处于"代言人"地位.扮演"遵命写作"的角色。执笔作者和法定作者既有对立,又有统一.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认识其对立的一面,可使秘书坚持定位原则,明确自己的辅助地位和代言人角色.做好领导者的参谋与助手。认识双重主体相联系的一面,可使秘书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努力.实现双重主体认识上的同步和表达上的高度协调一致.更好地为法定作者服务.  相似文献   

19.
蒙成光 《全国商情》2012,(7):10-11,13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必然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选择,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利益问题,正是基于这个前提,本文提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关键问题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个体道德观念的产生有"天启说"、"神启说"、"先天说"和"约定说"等理念,而且它们往往被看成是相互矛盾、各持一端以及不可调和的。本文以人把握世界的经验"外证"和神秘主义的"内证"两条路径的角度,探讨了个体道德观念的初始产生和后期产生机制,阐明了以上各种论说只是人们站在不同层面和角度而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完全相互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