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否中性的问题是西方货币理论主要争论点之一。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对货币是否中性问题的探讨推动了货币理论的发展。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对货币中性问题有长期的研究并有各自的阐述。目前,各流派对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我们在借鉴西方货币政策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理论分歧。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测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成两个递进的层次:测定效应和衡量效率.其中,货币政策的效应,关键在于测定预期的或系统的货币政策是否产生真实效应.进一步地,选取何种衡量货币政策效率的方法则是基于上一测定的结果而定.鉴于此,本文认为目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测定思路和方法略显混乱,更准确且动态地测定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两类判断:第一,预期到的或按某种规则设计的货币政策对真实经济是否有效.第二,货币政策的时滞结构和波动性如何.  相似文献   

3.
关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角度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探索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前人在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影响研究方面的实证分析结果,现有对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间相互关系的经验检验存在着差异化的结果。不同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两者之间关系是正相关、逆相关和不确定的结果。全息经济学认为,股票市场上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信息配置,而非货币配置,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这种差异化结果提供了协调性解释。由全息经济学对货币政策和股票价格间关系的解释,可得到对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与发展的启示:股市繁荣的关键是投资者的信心,信息制度建设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自提出以来就存在广泛的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银行贷款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是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回顾和分析理论界近十几年来关于信贷渠道的理论逻辑及其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从是否存在银行依赖型借款人以及货币政策对于银行贷款的约束力两个方面对银行信贷渠道存在性进行了梳理,发现实证研究并不支持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性,但这并不妨碍银行贷款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关注资产价格波动,如何关注资产价格波动,以及货币政策能否单独解决资产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等问题.作者认为,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将是货币政策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最优路径,但仅靠货币政策解决不了资产价格波动问题,还需要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以贴现率变动度量的不同货币政策环境是否对股票收益产生影响。根据最近一次贴现率变动把货币政策环境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环境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环境,本文采用包含4个发达国家和3个发展中国家1991年1月至2010年9月的月度数据检验货币政策环境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与之前的研究结论不同,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不管是国内货币政策环境还是国际货币政策环境,对股票收益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对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提出了巨大挑战,货币政策是否调控股票价格成为当前货币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实际,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传导机制和政策工具几个方面分析了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挑战。结合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当前股票价格还不宜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内,但不能忽视对股票市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是否有效。本文建立VAR模型,进行了协整分析、误差矫正,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效应,以及房地产价格影响实体经济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房地产价格传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选取了我国1994年至200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货币政策在分流我国居民的巨额储蓄时是否有效,并进一步分析了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干扰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的行为受两大动力体系的驱动。一是自我动力,二是超我动力。这两大动力的平衡关系,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向。组织中对人的管理,就是想办法将两大动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并共同指向组织目标。“自我动力”的启动,主要靠个人利益的吸引。具体方式就是提供三个激励:报酬激励,成就激励,机会激励。“超我动力”的启动,主要靠组织目标,事业理想,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与价值观。知识员工为受到的教育程度较高,因此,其自我和超我强度要高于一般员工。针对知识员工的激励策略,必须适应这种较高的自我与超我动力。  相似文献   

12.
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我国物流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不健全,综合效率不高,信息技术手段落后。发展现代企业物流,必须把物流系统作为生产过程的有机机构成部分加以设计,并构建学习型组织结构,学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求导数的运算结果应该是严格的0/0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微积分运算不同于初等数学的运算。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真理,所以不应该把初等数学中的不允许0/0的规定绝对化。但是它应该只是一个突破口,我们应该运用唯物辩证法重新建立微积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意义在于实现了以下三方面的转化。一是从“物本”向“人本”的转化,这是对经济发展目标的新思考;二是从抽象“民本”向现实“民生”的转化,这是对发展基点的新思考;三是从“以财富为本”向“以权益为本”的转化,这是对人的发展目标的新思考。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发展观念的重大更新、重大转折和重大进步,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以及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总结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5.
道德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为道德本质的内容 ,趋利行为是道德行为发生的机制。守德成本与收益 ,既有有形和无形的 ,也有个体和社会的。守德行为是其成本与收益关系权衡的结果。进行道德成本收益分析的目的在于建立有效的国家或社会、公民的道德机制。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两个"为本"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和教育"以文化为本"。"人"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人"来说是"末";"文化"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文化"来说是"末"。人和文化对教育来说是目的,而教育对人和文化来说都是应为之服务的手段而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应当包括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文化之所以是教育的本与根,之所以也是教育应为之服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简单地说,没有人,固然没有文化,然而反过来,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  相似文献   

17.
国企内部审计建立十几年来存在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关无几,审计职能模糊不清;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难以得到保证,内审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较低;审计机构的人员配置单一化,审计人员的结构老化;审计观念、审计方式落后、硬软件投入严重不足;工作随意性大,审计呈“迟”、“弱”状态等问题。据此,发展国企内部审计采取的对策是认清审计发展的源动力,确立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摸索形成适合的审计模式,明确规定内审目标与职能范围;发挥审计的保护性、建设性双重作用;建立审计信息系统;推行内部审计师等级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8.
养老保险金只有投资才能增值保值。投资就有风险,并且风险和收益呈正相关。风险的管理在于分散、化解风险,使收益增大,风险缩小。方法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实现投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9.
《阅微草堂笔记》与《庄子》精神和气质上有颇多相通之处,除了多处直接引用以外,前者的话语方式大有后者遗风,主要表现为:叙事说理的"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超越世俗,在俗常的道德之外让读者获得新的发现,建立起属于作者自己的叙事伦理;"尚质黜华",作品中漫溢着一种怡然、悠然气息;将凝聚着独特思想的语言深层结构通过汪洋恣肆、行云流水的文字表达出来,体现作者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20.
地役权是最古老的物权制度,其产生甚至要早于所有权。我国物权法地役权与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规定出现了交叉区间,但二者的区别也非常明显,只是地役权中的空间性地役权与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有一定重合;同时应建立新型不动产役权制度,使其涵盖海域役权,克服地役权制度的不足,并对现行的地役权制度进行扩展,创设新型的不动产役权;供役不动产人应包括不动产的一切物权利用人,需役不动产主体则不宜作任何限制,即我国应建立不动产使用权人自役权制度;无论地役权的期限如何约定,地役权也只能在该期限内存续,同时应当肯定地役权费用登记对抗的效力,但也应当考虑客观情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