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的政治经济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公共服务对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本文在我国的政府治理体制背景下,基于财政分权理论,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供给失衡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地方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激励来自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绩效考核,而不是享受公共物品的当地居民的评价,所以财政分权会造成地方政府官员对任期内经济增长作用不十分显著的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本文以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这两项基本公共服务为例,基于1995-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财政分权的效应,结果发现财政分权对公共服务的供给的影响显著为负.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本公共服务对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本文在我国的政府治理体制背景下,基于财政分权理论,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供给失衡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地主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激励来自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绩效考核,而不是享受公共物品的当地居民的评价,所以财政分权会造成地方政府官员对任期内经济增长作用不十分显著的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本文以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这两项基本公共服务为例,基于1995-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财政分权的效应,结果发现财政分权对公共服务的供给的影响显著为负.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财政分权、考核机制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财政分权框架内考察了考核机制与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央强调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增加的考核导向,使得地方政府偏好经济性公共品而忽视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而基本公共服务本身具有的外溢性特征,则又强化了考核机制对公共服务供给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弱化了财政分权在供给基本公共服务上的效果。如果在考核机制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指标比重,则可以激励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热情,进而可以发挥分权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促进其均等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财政分权领域近些年来呈现出新趋势,这些新趋势为财政分权的设计勾勒出一个由促进经济增长、供给公共服务和财政管理构成的新模式。过度的分权或者过度的集权都不利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寻找适宜的分权程度是改善各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情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在分权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可以认为是财政分权体制带来巨大效能,然而分权体制的推行也付出了极大的成本,地方政府为GDP排名而进行的恶性竞争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财政分权理论进行梳理回顾,将从政府行为的角度来介绍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可能存在政策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财政体制总体上具有分权的特点,但是具体到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及财权和事权的划分,又表现出复杂的分权和集权相混合的特征。本文从财政制度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政府间分权和政府与市场间分权、财政体制的财权与事权划分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财政分权的特点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1999年-2010年中国的经济数据,讨论了在官员GDP政绩考核机制和锦标赛晋升机制下,财政分权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结论:从产业结构变化来看,财政分权程度越低,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越快.本文的结果对我国现阶段通过简政放权、优化产业结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数据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如何优化政府间的事权配置是财政体制优化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实践中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必然会带来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问题,进而会产生政府间有关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事权和支出责任配置问题;理论上,人口流动会引致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外部性,增加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效率配置的难度。  相似文献   

9.
在构筑公共财政体制的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却缩小了公共财政在公共服务支出的比例。而完善财政分权制度改革,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适当地延长地方官员任期,以及寻找"一人政府"行政体制与中央集权的平衡,则成为了扩大公共财政在公共服务支出比例的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0.
财政分权导致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使地方政府面临财政纵向失衡压力,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则给地方政府带来经济赶超压力,这两种压力促使地方政府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经济建设领域,而转移支付带来的财力增强则会激励地方政府增加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以16个省区市的237个地级市为样本的分析表明:地方政府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与其获得的人均转移支付显著正相关,与财政纵向失衡压力和经济赶超压力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的门槛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发现: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效应,随着财政纵向失衡压力和经济赶超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弱;转移支付规模的增加可以弱化财政纵向失衡压力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负向影响,但对经济赶超压力的负向作用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表明转移支付可以显著缓解财政纵向失衡压力,但对经济赶超压力的缓解作用不明显。应改进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以有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省以下政府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财税制度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纵向失衡压力,深化地方政府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改革以减轻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压力。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尤其是1994年的分税制,赋予了地方政府特有的财政与政治双重激励,致使地方政府政绩导向偏离,政绩考核扭曲,深陷政绩困局。化解地方政府政绩困局,必须立足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内在关联,推进公共预算制度改革和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从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制度、实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集权还是分权或如何集权和分权,是厘清财政体制改革思路和确定未来财政体制改革方向需要讨论的焦点。自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财政体制经历了包干制改革和分税制改革两次由中央政府主导的以利益诱导为主要手段的强制性变迁。两种方式的改革都有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财政包干制的制度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中央政府难以控制的交易成本,并具有成本递增机制。分税制是一种长期的合理制度安排,但其成本机制也确实阻碍了中央和地方理想收益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的制度变迁方向,是在坚持分税制分权化制度变迁路径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分税制的具体制度设计来使更多的外部收入内部化,并须以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级行政和奠定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制度规则的宪法基础为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对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介入,缘于一种双重压力:分税制以后地方事权的比重普遍高于财权带来的压力和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的代理机构的压力。在双重压力之下,面对资源的约束,依据现有土地供给制度,地方政府介入城市房地产开发,推动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动员社会各种资源进入房地产市场,达到财政增收、GDP高增长的社会经济目标。这种介入也对城市房地产价格有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选取湖南1994~2010年财政收入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对湖南财政增收与GDP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南财政增收与GDP之间存在双向长期协整关系,即GDP是财政收入增收的源泉,财政增收增加了财政支出,反过来刺激经济增长。并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城市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大于1,即GDP的增长能带来更大幅度的财政增收。因此,需进一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湖南财政增收与GDP的长期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将地方公共服务、地方政府间竞争及产业集聚发展融入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中,建立三者互动影响机制,利用中国198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PVAR模型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地方政府为实现本地经济增长目标,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吸引产业投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但是,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并不一定能直接促进产业集聚,而必须同其他地方政府展开竞争,在竞争中获胜后才能有效推进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发展能有效刺激地方政府进一步增加投入、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地方政府间竞争和地方政府行为逻辑是政府影响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经济理论和实际情况来看,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GDP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一定程度上,经济发展决定财政收入的规模;财政收入的规模、结构和增长速度也影响经济的发展。在当前金融风险的背景下,怎样保持两者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文章选取安徽省近几年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用计量和实证方法对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针对安徽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府间税权划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税权的划分缺乏规范性、税收立法权过分集中于中央 ,造成地方政府不能因地制宜处理当地的税收及其他经济问题。完善政府间税权划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合理确定税收权限划分模式 ;实现税收管理体制法律化 ;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政策制定权 ;构建地方税权的制度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因素中,投资对GDP的贡献率长期高于消费贡献率。伴随着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投资规模的扩大,对区域经济影响层次、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产业空间布局、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地方财政收支等方面带来了多重影响。对这些影响进行分析评价,是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面临的新课题。然而,迄今关于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甚少。亟需进行研究和规范。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为大型水电项目进行区域经济评价的实践,提出重大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并阐述了区域经济影响评价与国民经济效益评价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