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司治理结构与国有股减持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解决好国有股流通、转让,才能解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克服对内部人控制的弊端,才能强化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缺陷。应结合公司治理理论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内部人控制是指公司内部人滥用其依法或事实上掌握的控制权,或操纵、攫取公司外部人依法享有的控制权以追求自身利益,损害公司外部人利益的行为和现象.现有的控制内部人控制机制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公司债权较之股权具有期限性、现实性、确定性、优先性特征,可对公司内部人形成强大的期限压力、现实压力、依赖压力,对公司内部人而言是一种硬性预算约束.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对于控制内部人控制有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2007~2013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内部人交易数据,研究了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对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部人交易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但该结果仅体现在内部人卖出交易的子样本中。进一步研究后发现,相对于非董事会成员,董事会成员的内部人交易加剧了公司融资约束程度;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内部人交易对融资约束程度加剧作用更加显著;分析师跟进有利于缓解内部人交易与融资约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且大股东人格主体虚置以致内部人控制问题非常严重,与美国大公司股权极其分散以致控制权由股东向管理层转移产生的原因不同,但均为内部人控制的结果却极为相似。为此,加强对内部人的监督和约束均成为中美两国改善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结合美国近期改善公司治理的法案和举措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提出借鉴建议。同时,就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应具备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寻租、灰色收入、过度在职消费、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在我国广泛存在。因此。国企经营者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是防止这些现象进一步泛滥,防止国有资产进一步流失的有效措施。把对国企经营者的业绩评价与监督约束联系起来。从目标责任约束、阶段业绩评价约束、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约束、公司治理结构约束等几方面完善国企经营者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目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着经营管理层产生机制不健全、股权结构不合理、委托代理机制不完善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因此相应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探索新的国有股减持新思路、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已经加快了向现代企业转变的步伐。但由于经营者素质不高、用人机制欠缺、产权不清晰以及管理制度的缺失和不规范等因素,民营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从三次创业的视角切入,结合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从企业主进入与退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对如何构建温州民营企业内部治理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转轨经济下的我国国有企业其内部治理机制体现出所有者现实缺位,内部人控制企业;股权高度集中,中小股东利益被漠视甚至被侵蚀;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形同虚设,难以形成有效监督;激励约束机制与绩效评估机制弱化等特征。而外部治理机制有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经营者选择机制低效;控制权市场尚不活跃,银行的软约束等问题。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公司治理而言,应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外部治理环境,优化内部制度,建立合适的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自1990年代初以来,德国传统的内部人主导的公司治理体系经历了重大的改革。这些改革导致了德国公司治理的“混合体系”,即利用股东主导体系的要素来补充传统的利益相关者主导体系。改革使外部人对公司的控制逐步增强,内部人的控制受到牵制。然而,由于既得利益的存在和德国特有的政治传统,德国的公司治理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包括内控机制的合理性、利益冲突问题和外控机制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国有企业的研究多集中于激励约束机制、产权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等方面,有关国有企业信息披露的讨论虽有所涉及,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文章对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信息披露与监管制度的重要性、现状及原因、国际经验比较、改进对策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评论,认为:现有的研究成果尚未将公司治理和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与监管纳入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研究,从而难以为提高国有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直接、有效的引导,基于公司治理导向的视角研究非上市国有企业信息披露与监管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有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存在内部人控制、股东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董事会不能有效行使决策权、监督机制失效和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除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具有的一般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公司治理观念以及政府对企业在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在产权上的“超弱控制”等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其体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金会良好的治理结构是推进组织能力和公信力建设的关键。对于基金会而言,因为同样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所以也同样有自身特点的法人治理结构。基金会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包括理事会、监事会、执行机构及其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厘清所有权、控制权、监督权、管理权"四权"边界及重心所在,明确各自的权利,是实现基金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均衡有效的决策机制,提高监事会的法律地位,引入共同治理机制,消解"内部人控制"等,建立起利益相关者、理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权力平衡和问责机制,使基金会走向良好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企业战略控制和战略绩效成为管理与治理的核心问题,战略控制从管理层面发展到治理层面。股东为首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行为关注,对管理层绩效评价、考核与任免,引导管理层为企业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本文在剖析战略控制机制的基础上,将战略控制纳入到公司治理的整体框架中,根据董事会或控制性股东对战略管理介入程度分为财务控制和战略控制;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了公司治理框架下战略控制的研究内容,并为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科学高效决策对民营股份制非上市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国家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企业自身原因,民营股份制非上市企业的决策存在大股东独断专行、家族式的“核心”股东决策局限、股权分散、决策机制混乱和沟通机制不畅等问题。要通过推动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慎重选择专业股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采取科学高效的决策策略等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公司治理文化有其自身的作用机理,通过制度层次、个性层次和社会层次三个层面影响着企业的创新,同时,有三条作用线路,分别通过限定公司治理的制度选择集、影响企业文化和直接影响到参与公司治理活动的成员,从而最终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公司治理文化对创新作用的研究不但为创新型企业的公司治理文化指明了方向,而且对公司治理文化的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公司治理制度与公司治理文化的配合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析上市公司资产注入的动机和影响因素,考虑到大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可能选择不同的策略,应用信号博弈理论研究了企业资产注入的动机以及大股东与外部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度、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环境和资本市场效率都会影响到双方的博弈均衡结果。完善的资本市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实现资产注入信号传递分离均衡的必要条件,分离均衡的存在使得投资者可以有效甄别企业的类型,并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而差的公司治理机制和资本市场环境将可能产生资 产注入信号传递出现混同均衡结果,使得资本市场无法真正区分企业的类型,进而影响投资者的理性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政府控制下,高管薪酬激励制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中,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正向相关,说明高管薪酬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反而构成了盈余管理的动因之一;在民营企业中,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并不显著,说明民营企业中高管薪酬激励在一定程度发挥了治理功能并不构成盈余管理的动因。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高管薪酬激励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转型经济为背景,通过对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分析,深入研究了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民营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由于民营企业内外部治理结构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顺序表现为首先是内源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大样本民营企业治理特征和治理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非家族企业的企业绩效较高,古典家族企业次之,其他类型家族企业的绩效较低。因此,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不断进行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合理选择企业治理模式,对民营企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