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春节归心似箭,要购得一票简直是愁煞双鬓,不是因为没有票,也不是因为没有车,而是因为想要的票都在并不需要乘车的黄牛手中。每年的这个时候,黄牛就开始猖狂倒买倒卖,以很高的价格来倒卖车票,从而导致整个车票市场的混乱,乘客在售票点买不到车票,只能够无奈以高价从黄牛手中购得车票,从而造成了市场失灵。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只有充分发挥公共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才能够减少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政府失灵的成因及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政府失灵已被公认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正像研究市场失灵不是为了否定市场作用一样,研究政府失灵也不是要否定政府的作用,相反,则是为了矫正和防范政府失灵,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弗朗两斯·M·巴托在(<市场失灵的剖析>中指出:由于存在.外部性"、"公共产品"、"市场垄断"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等失去效应,即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经济社会存在市场失灵不可避免,这就为政府进行经济政策支持提供了依据.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来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公平.所谓政府政策支持是政府在组织、领导、协调社会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优化资源配置或实现某些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从而对内外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时所履行的经济、法律、行政职责及发挥的功能.由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社会成员都能够理解并主动付诸实践的.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不可能自然形成,国家和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贸易以市场为媒介,然而市场并非万能,信息不对称等诸多诱因可能导致贸易领域市场失灵.在商品流通过程中,通过贸易规制,借助政府对公共利益调控力量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失,可以促进经济有序发展,从而克服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新成就是在吸收"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经验基础上取得的.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市场重新再认识与思考."经济人假定"获得了新的理解与认识;"经济人"在市场中怎样使个人理性选择与集体理性选择一致,产生了博奕论;市场参与者没有完备的信息,市场也会失灵,从而缺乏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产生了信息经济学理论.这几种市场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影响比较大,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读<钱币研究>有不少作者写到"从农民手中购得"、"从农村购买"、"据农民说古钱装在陶罐里"、"从陶罐里倒出钱币"等等,这类话无非证明农民手中的钱币是从土中挖出的,没有伪品假冒,"农民"为了更真实更具体更形象地加上一句"从陶罐里倒出的",作者也为了证实手中的钱币来源于"农村第一线",绝对保真保质量,也写上"在农民手中购得"、"农民从陶罐里倒出".其实,售假钱的骗子为了让假钱尽快出手,抓住集币者相信农民的心理,便穿的破旧些,腿角抹点黄泥,你说,它是不是农民?  相似文献   

7.
对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探讨了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这一理论演变的轨迹和真实含义。笔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将这两种学说对立起来,因而不能看到理论演变的实质。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使经济学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认识由“空中”回到“现实”,我们必须在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之间做出抉择,而不是在有效的政府和无效的市场或在无效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之间进行简单的权衡;即使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也不存在政府完全替代市场的简单规则,“看得见的手”只有顺应“看不见的手”的运行规律,才能驾驭市场。寻求政府与市场的配合是减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导致了对于非营利部门的功能需求。从而,非营利部门承担了市场和政府的部分社会职能。但是,非营利部门也并非想象中的万能。非营利部门也存在着理论上的失灵和实践中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宏观调控的一般依据是宏观经济层面的市场失灵。宏观经济层面的市场失灵就是市场运行过程中所固有的、宏观经济层面的无效率和不公平现象。本文从经济波动、价格波动、失业、收入分配问题等四个方面研究自发的市场机制下宏观经济层面的市场失灵及其危害,从而导出政府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一个外部性的例子作为分析基础,探讨了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与腐败三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失灵是产生腐败的原因,政府干预是政府对市场失灵和腐败进行权衡后做出的决策。因此,即使经济中存在腐败,但为了矫正市场失灵,政府仍会对经济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实行政府规制的本意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但是由于个人私利、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政府规制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因而,需要放松规制,但是放松规制不是说没有规制,应该充分把握放松规制的度。使规制合理化,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2.
住房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由于自由市场经济因为垄断、信息不对称等条件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住房市场对低收入者存在着排斥现象,当低收入者家庭不能自身满足住房需求时需要政府对住房市场做出市场调节,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在经济危机国家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以消费理论的视角认为我国廉租房保障范围过窄,应该适当扩大保障范围以达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制度的存在是因为会计信息市场失灵,而会计信息市场的失灵源于会计信息的复杂性、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外部性以及经理人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Sorter的事项法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会计信息市场失灵的很好思路,事项法的本质就在于针对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将会计信息由公共物品转化成了私人物品,从而实现由价格机制来解决会计信息的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冬梅 《全国商情》2010,(10):102-104
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市场制度为依托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外有近二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我国运行了将近三十年,市场制度的有效性无疑已被近代的经济奇迹所证明了。然而,经过数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人们逐渐发现,市场不能够解决自身的自我约束问题和信用问题,而政府也暴露出在现代经济社会管理中的能力和效率问题。放松规制的政策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的现象不断出现。需要理顺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实行政府、市场、社会的立体互动,综合治理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  相似文献   

15.
食品市场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性均衡是市场有效运作的基本准则,而我国食品市场无法完全满足竞争性均衡的条件.因而出现市场失灵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信息不对称,由于商家极力回避产品的缺陷,使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其二,因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负外部性现象而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使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因此,政府应重视食品市场的市场失灵现象,实施有针对性的政府规制.  相似文献   

16.
市场中存在交易成本会导致市场失灵,客观上要求政府对市场行为进行干预。由于政府自然的缺点亦会产生交易成本,甚至高于市场机制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从而阻碍交易,产生政府失灵现象。基于此,本文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规制市场和规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普通投资者要通过期货经纪公司才能进入期货市场进行交易,在此过程中,投资者会受到三种可能的风险:欺诈,财务风险和经纪业务过程中的风险,这些风险给期货经纪业带来市场失灵,从而赋予监管的合理理由。由此,有四种方法能够给投资者提供保护,使他们的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相似文献   

18.
一般文献中提到网络外部性,总会自然地把它与市场失灵联系在一起,认为网络外部性引起市场失灵的现象在经济中广泛存在.但是,并非所有的网络外部性都是现代意义上的外部性,也不一定会引起市场失灵.对于间接网络效应,与网络规模相关的效应实际上只是货币溢出效应,一些看起来像外部性的现象只是技术进步的表现,很多网络效应的根源是自然垄断或者正常的生产外部性;而对于直接网络效应,也同样有一些因素使得这些网络效应在市场中不能变成真正的外部性,从而造成市场失灵的后果.因此,不能内化的网络效应,即真正的网络外部性发生的范围可能比我们一般设想的要窄得多.  相似文献   

19.
由于公共产品通过市场配置会产生"市场失灵",需要由政府来提供.但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因种种原因出现配置的"政府失灵".从而导致公共产品分配的不公性.这需要纠正价值取向的偏差,约束政府"经济人"行为,建立长期有效监督机制,实现公共产品分配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的GN系数远远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且贫富差距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这表明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需要政府加以矫正。但是政府腐败问题屡禁不止且有不断泛滥的迹象,这表明我国也存在较严重的政府失灵现象。不消除政府失灵现象,市场失灵问题便难以解决。因此,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消除政府失灵现象,是矫正市场失灵,促进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着重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指出了在当前条件下我国不宜实行西方多党制民主,应当与时俱进地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