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捷克与中国的贸易存在巨额的赤字。撇开捷克贸易赤字的出口一方,我们来看一下进口。捷克是中国对欧盟进口的门户吗?中国的进口是否被用到了进一步加工领域?文章分析了影响贸易赤字的各个因素,比较了捷克与欧盟15国及波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从中国的进口情况。分析表明,捷克从中国的进口表现出与其他国家非常不同的发展趋势,不仅进口量巨大(占GDP的比重),而且在投资品和进一步加工产品方面有快速的发展。对格鲁伯—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表明,在所有测算国家中中捷贸易的数值最低。该研究验证了一个假设:捷克是中国进入和拓展欧盟市场的一个立足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产业内贸易:基于国家特征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内贸易目前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反映一国市场应变能力及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了2000-2004年数据对影响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家特征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需求相似程度、要素祟赋差异、距离及文化背景这三个因素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为正: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则主要体现为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3.
选取中-日制造业贸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比较分析衡量边际产业内贸易A、B和S指数优缺点;其次,选取2001—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平滑调整假说(SAH)在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适用性;最后,分别运用A、B、S指标及其衍生指标测度中-日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比较不同产业就业调整成本的大小。结果表明:平滑调整假说对中-日制造业贸易具有适用性,即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就业调整成本越小,且中、日制造业整体调整成本偏高,尤以纺织业等劳动力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4.
70年代初以来,“南北”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并呈现出若干重要特征。现有产业内贸易理论无法对这种现象作出满意的解释。垂直产品差异、需求偏好“重叠”、贸易扭曲、外国直接投资、二元经济结构、规模经济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均可影响“南北”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中国家政府在促进“南北”产业内贸易方面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了理论与实证解释,提出了各自对产业内贸易概念与计量指标的不同见解。学者们以SITC或者替代为基础提出了各自对产业内贸易概念的理解,并根据实证研究需要和对产业内贸易概念的不同理解提出一系列量度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传统静态指标与双边动态指标,其中适用性最广的指标为G-L传统静态指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我国在产业内贸易方面,出口产品以低质量为特征,进口产品则以高质量为特征.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活动。对我国2001年至2003年产业内贸易的跨部门计量分析显示,我国产业内贸易对劳动要素的弹性略大于对资本要素的弹性,我国产业内贸易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并成为了其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与东盟六国18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月度面板数据作为分析基础,通过分析汇率与产业内贸易的传导关系、中国与东盟六国产业内贸易特点,并且建立产业内贸易指数与汇率的VAk模型.对我国的汇率对产业内贸易的冲击作用和动态关系做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一是无论是短期或长期.汇率升值对绝大多数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不利的,但在短期内它有助于提升大多数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长期内对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冲击效应是分化的。二是汇率升值后长期内对不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是一样的。三是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对汇率冲击的反应相当微弱.工业制品反应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明了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后,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思考,并探讨了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成因及若干举措。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欧盟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欧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欧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且中欧间的产业内贸易以比较优势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研究贸易调整成本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导致的经济调整成本要低于产业间贸易,因而,中国应积极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