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皖江示范区作为国家级首个产业承接示范区,自2010年1月成立以来,地区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均获较快发展,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文章作为2011年省长课题的压缩本,从皖江示范区的建设成就、皖江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放大皖江示范区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把皖江示范区建设推向新高潮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泛长三角的有机组成部分,该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快速发展的引擎和突破口。而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文章以瑞奇和克里奇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概念模型"为基础,从限制性因素、目的地管理、核心资源与吸引物、支持因素和资源四个关键因素及竞争(微观)环境和全球(宏观)环境两个辅助因素对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做了相关分析,提出皖江城市带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升级是皖江示范区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区际经济协同发展是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外围因素。文章结合区域经济博弈论,运用比较、分析论证等方法,阐述示范区与外围区际政府间的关系,分析示范区区际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探索示范区与长三角经济圈、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重点路径。  相似文献   

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河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设立示范区将为河南省产业承接带来示范效应及扩散效应,同时,其阻滞效应、极化效应等也将给河南省产业承接带来冲击和挑战。河南省要充分把握示范区建设的难得机遇,趋利避害,积极调整产业承接战略,力争做到"五个结合"。  相似文献   

5.
文章简要评述了"皖江开发开放"的实施战略,并对皖江地区的现实基础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皖江开发战略的任务及实施途径,对皖江开发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作了规划。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点;既能加快安徽的发展,又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文章对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皖江示范区新时期新阶段的承接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新世纪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设立十余年来,示范区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融合一体化方面成效明显,但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加快构建皖江与长三角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机制和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是化解皖江区域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2011年8月22日撤销地级市建制,管辖区域分别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市)、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不仅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而且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9.
从皖江示范区各市现有产业状况出发,从产业、产品、资源配置及增长效率四个层面分析,结果发现皖江示范区各市产业同构现象并不严重,产业分工还不够深入。为此,皖江示范区应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创新区域合作机制,错位发展各市优势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以建成现代区域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0.
皖江开发战略实施近20年来,皖江地区从政府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开发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皖江城市带是皖江区域的核心轴线,在融入长三角的大潮中发展较快,但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差距在拉大,融入时间将会增加。皖江城市带具备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产业优势,但区域核心不突出,内聚力不强。加快皖江城市带建设的突破口是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城镇体系建设等方面强化皖江城市带整体功能,强化一体化措施,加强城市带空间整合。  相似文献   

1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迄今为止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外资的大量进入是必然趋势。文章利用2006-2009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FGLS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FDI确实带来了产出的增长,但是对技术溢出的效应不显著。本土的自主研发投入无论是对产出效应还是对技术溢出效应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尽管人力资本制约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但是FDI与人力资本相结合,促进了皖江城市带的技术进步。皖江城市带FDI并没有通过本土的研发资本投入实现技术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12.
芜湖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应当发挥其“先行先试”的先头作用,依托自身的特殊优势,结合支柱性产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在自主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区域合作、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做好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给安徽对外贸易带来了发展加工贸易、改善外贸商品结构、提高外贸产业竞争力等机遇。同时,安徽外贸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安徽应把握机遇,直面挑战,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存在重要影响,皖江城市带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区,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为基础,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文章以皖江城市带及其各城市的三次产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三次产业与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依据灰色关联评价理论,对皖江城市带产业内部的灰色关联度进行测算与分析比较,剖析皖江城市带各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合理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旅游业被定位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突破口,全民旅游计划也应运而生。而崛起中的安徽旅游业,更应抓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优化我省旅游产业布局,使我省旅游业迈上一个新台阶。文章利用安徽省皖江城市带2005~2009年旅游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对皖江城市带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皖江城市带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皖江城市带2001—2009年物流业与制造业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度和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皖江城市带2001—2009年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综合发展指数高于制造业,但制造业发展速度比物流业快;皖江城市带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程度分为四个阶段,且协调程度逐渐提高。最后,本文据此提出皖江城市带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年—2011年泛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28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为分析框架,在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对泛长三角的工业结构关系、产业专业化(多样性)度的演变趋势以及产业空间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呈"U"型发展态势,其中安徽省与上海市的工业互补关系最为密切;浙江省的产业多样性发展在泛长三角地区最为突出,上海市的产业专业化发展趋势最为强劲;产业空间结构的分工与协作的演变趋势明显,上海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江苏与浙江不断扩大制造业大省的优势地位,安徽省加快承接上海、江苏与浙江的转移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