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简要介绍了厄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本人的性格及其作品指向,通过作品介绍逐步剖析其个人在写作中的两性视角的应用。他不但能超越自己的性别,将女性思想融入自身,还从这个角度出发观察和感受事物,并且通过描述女性双性气质反映妇女不断上升的性别地位和社会权利。海明威作为一个公正的双性视角作家,不但反映了当时社会性别构建,而且对未来社会性别概念的形成也有着预见性。  相似文献   

2.
哈耶克说过一句话:"如果从长远考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那么,从短期着眼,我们就是我们所创造的观念的俘虏."伏尔泰也说过一句话:"研究一个时代的人们怎么思考问题要比研究一个时代的人们怎么行动更重要."我国物业管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业主自己的问题,然而当业主至今还没有认知到他的真实角色的时候,物业管理公司几乎同时扮演着"奴役者"和"被奴役者"的双重身份,这是一种无法抗争也无从抗争的宿命.  相似文献   

3.
西欧中世纪的女性神秘主义者。在整个女性神秘主义活动中,伴随着对上帝的神秘之爱,赢得世俗社会及部分教会人士的认可,赢得权力并更直接地获得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由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薄弱,导致职业女性在职务犯罪中被动型犯罪明显、为情所困犯罪突出、虚荣心强.这源于已经实现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其女性主体意识具有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交互并存、表层认识与深层认识不一致的特点.提出要加强性别意识教育、提高女性自我认识、优化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对策,通过提高女性主体意识来减少女性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人是社会的动物"这一著名命题,开启了西方社会——文化对人的经典认识。在各民族的神话或隐喻中,最原始的神大多是女性,与大地相联系。大地是生态系统赖以生息繁衍的最基本的载体,几乎成为自然、生态的象征。因此,大地成了一个充满性别意味的隐喻,既有包容、承载、丰盛的滋养等积极涵意,也有被动、忍辱负重等消极涵意,核心是生殖、哺育和生命的繁衍。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带来了两性不同的心理特征、性格气质、生活状态乃至价值取向,造就了不同的生存体验和生命范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全面考察古今男女两性的社会称谓和夫妻称谓的不对称现象,一管窥豹,找寻女性社会角色不断拓宽,社会地位总体不断提高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关于《看不见的人》的研究都是围绕男主人公以及他周围的男人们,而没有关注到其中的女性人物。她们大多是无名无姓、没有自己的声音。本文将借用美国学者Anne Folwell Stanford的两分法,分析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笔者发现黑人女性更多地扮演"母亲"形象,而白人女性大多扮演"诱惑者"形象。她们依然没有摆脱白人男性社会赋予的刻板形象,都是以与男性的关系定位身份,人格化特征不明显的人物。本质上,她们是"看不见的女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涉及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华裔女性是如何从文化、种族、性别的"他者"地位,逐步走向自我觉醒和自我开拓的.通过文化研究及文学比较等手段对各阶段的文学文本和社会、文化、历史等问题作了较为细致而深入的探讨,追溯了华裔女性生存、发展的艰辛与挫折,揭示华裔女性形象随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而演进的脉络;从若干女性问题出发剖析了华裔女性自身的矛盾与迷惑.  相似文献   

9.
基于礼貌原则的语言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性别差异历来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它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并同两性社会角色、生理机制、心理过程、文化差异及价值观念紧密相联。礼貌原则能确保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得到足够的尊重,两性对礼貌原则的遵从存在差异。本文在礼貌原则基础上探讨两性话语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经典,在其中的"创世说"中,上帝创造男女两性的目的不同,对两性罪错的惩罚与处置也不同,这些不同表现着人类两性的不平等,本质上是当时社会男性统治地位的反映.两性不平等的观念被涂上了天然的、神圣的色彩,从而对后世社会、包括当代社会的男女地位之差别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表明西方文化中两性平等的长久缺失.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试图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诸精神"的驱逐、围猎,建构自己的哲学理论。他通过对施蒂纳"唯一者"思想体系的深入剖析和无情批判,在"必须制服幽灵,必须使幽灵终结"的理念中实现了自己理论体系的唯一性、正确性与合法性,从而最大范围地显示出新思维、新理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突破与占有。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中美文化差异和中国国情来分析华裔美国新作家翟梅莉《我的幸运脸蛋》(MyLuckyFace,1997)中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女性的离婚问题,探讨翟梅莉对当代中国女性浪漫化的美国式想象。翟梅莉受其西方文化视角的影响,在小说中塑造了深受美国文化浸染勇于追求自由、果敢行动、具有很强主体意识的中国新女性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发展理想状态的关注,也有助于颠覆刻板化的中国"他者"形象,塑造良好积极的中国国际新形象。  相似文献   

13.
女性和翻译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各自领域的边缘地位,但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女性正是借助翻译这一平台使自己在书写世界里有了一席之地,并以"改写"、"译者序"、"嵌入"以及"干涉主义"等方式在译文中释放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观,从而使翻译成为女性主义者争取男女平权的一种政治活动。近年来盛行的女性主义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都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在新形势的要求下,高校女工工作者只有纵深拓展工作思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更好地团结广大女教职工这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激发出高校知识女性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力量,加大实施校园两性平等、协调发展的力度,形成一个有利于两性协调并进、共图学校发展大计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5.
以托妮·莫里森为典型代表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依托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凭借女性敏锐的文学感悟,书写着黑人妇女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实现梦想、寻求自我的心路历程。《最蓝的眼睛》中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的黑人女孩是文化殖民语境下少数族裔审美异化和灵魂扭曲的缩影。黑人的自我憎恨、否定和对民族文化的叛离,使他们沦为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托妮·莫里森突破了黑人女性无以言说的境地,呼唤黑人民族的精神警醒,以强烈的自决意志,去探寻"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女性服装的发展与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女装的发展体现了以男权中心主义为主的视觉传统.以及这种传统的演变和更替。在大众传媒中,时装摄影和时尚杂志是最能体现服装和社会关系的工具。摄影家牛顿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冷漠、孤傲、矜持,又具有一种主动出击的危险性。与以往的那种顺从、被动的女性形象又是背道而驰。时尚杂志按照男性中心主义思想的模式,为男女两性在外形、举止、个性、品住等方面精心设计了理想化的形象和社会化的标准。服装不是决定性别的工具。通过服饰这种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女性可以改变社会凝视自己的角度,同样可以为自己的权利发言。  相似文献   

17.
性别教育通过对两性传播平等的性别观念,提供更宽广的社会角色发展方向,为女性建立性别自信和完善人格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通过梳理文献,对我国不同时代的家庭模式和婚姻伦理进行探讨,总结出符合时代特质的性别教育观念和婚姻模式。研究认为推广科学的性别教育有助于我国先进性别文化的传播和良好的性别秩序和环境的建设,并推动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类进入父权制社会以后,女性一直被笼罩在浓浓的父权阴影下呻吟、叹息。她们被社会强行推入地狱的群体,被文化铸造的"紧箍咒"紧紧缚住,动弹不得。然而,她们并没有被制服,她们绝不就范,更不愿沉默着作无谓的"呻吟",而是在"呻吟"中突围,反抗无边的现实黑暗和沉重,她们时时力图冲出"镜中之城"。西汉女诗人卓文君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9.
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萌发于20世纪末,发展于2001-2007年,成熟于2008年。列维纳斯"他者"理论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的主题应用主要包括教育意义、主体性教育、道德教育、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责任。与国外相比,国内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研究起步略显迟缓,研究主体略显孤立,理论解读略显偏颇,研究立场略显模糊,研究论域略显狭隘,研究形式略显单一。  相似文献   

20.
《琐事》是女剧作家苏珊·格莱斯佩尔颇受赞誉的一出独幕剧。它通过对一起凶杀案调查的描写,以平静的口吻和异常简约的笔墨,揭示了无比深邃的社会主题。文章通过对剧中的女性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对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以及两性二元对立的矛盾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