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狂人日记》引申出现代文学史"吃人"的母题,这里"吃人"隐喻的是"封建礼教吃人",而新感觉派小说反复书写的"异化"主题则揭示了都市文明对健全人性的压抑。后者可视为对鲁迅"吃人"母题的再叙述。二者都是对消解人性力量的揭露,体现了现实批判意味和创作中作家的担当意识与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呐喊》、《彷徨》两集中所体现的主要创作艺术在《祝福》中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诸如简洁而传神的肖像描写、画眼睛以显示人物的灵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重复的艺术手法、“看/被看”的情节结构模式等鲁迅小说典型的创作艺术在《祝福》中都有体现。《祝福》可以作为考察鲁迅小说创作艺术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3.
《哈姆雷特》创作于资本主义已开始出现社会罪恶与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是在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哈姆雷特》的剧情表现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和对人性污点的斥责.作者从对封建王权和黑暗势力的鞭挞以及哈姆雷特的古典主义人性和人文主义理想中来把握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中历来有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傻瓜"形象,文章即是通过对《傻瓜吉姆佩尔》与《阿Q正传》中的两个"傻瓜"形象吉姆佩尔和阿Q的比较,意在发掘人物身上的丰富内涵,以此突出辛格与鲁迅两位作家不同的精神特性。  相似文献   

5.
1928年,初涉文坛的沈从文创作出了《阿丽思中国游记》,在这个长篇中,沈从文的笔触并不成熟。他试图用冷静的嘲讽来批判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但他又难以抑制自己的忧愤深广,是以在一层"他看"视角之外,又常常情不自禁地以"自看"视角来观看这个令人痛心疾首的中国。在两重视角交叠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光怪陆离而又黑暗残忍的中国。这种情不自禁的感情流露,也使《阿丽思中国游记》这部作品显得沉重而飘逸、滑稽而悲惨,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森鸥外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巨擘,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与日本文学界的泰斗夏目漱石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双璧"。《舞姬》是森鸥外的小说处女作,也是他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其独具匠心的取材,为我们讲述了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更反映出了日本近代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葛藤。立足于明治初期的社会风貌,从不同角度阐述《舞姬》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源,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反自然主义、高唱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7.
《鲁迅全集》中的旅游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对《鲁迅全集》中的译作——鹤见辅《思想·山水·人物》的全面剖析,展现出《鲁迅全集》中的旅游文化,并由这一个案对旅游文化作了深入的本质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故事新编》是鲁迅一部独特的小说集,其创作过程涵括了鲁迅思想发展的多个时期,呈现了颇为复杂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风貌;其独特的创作方法与现实意义,也蕴含着鲁迅复杂的神话观,也启迪了后来的文学创作。文章着重探讨了鲁迅的神话观,分析了《故事新编》的神话思维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写作《希望》时,整个中国正处于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段祺瑞把持政权,中华民国一片混乱,年轻而野蛮的新世界、早朽而黯淡的旧精神,交织绝望与希望。在《希望》一文中,作者引用了裴多菲的《希望》诗及其致友人信中的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和绝望的矛盾成为此后鲁迅作品的中心命题之一,《希望》中二者的对立结构贯穿全文,这是对于希望与绝望的双向否定和推倒,是毁灭后的重建,将一切回归混沌的“无物之阵”,再从终极的迷惑和挫败中找寻不死。短短八百二十字,既是二者关系的重新定位,又是一个重生式的求索历程,这恰恰展现了作者精神上的深刻矛盾及其强烈的质疑意识,自有其不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创作独具艺术魅力与文学效应。他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使这篇小说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而且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小说《阿Q正传》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