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所谓双重人格 ,是个体在社会政治环境、历史文化积淀、学校家庭教育、社会实际以及自我修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所表现出的内在人格与其外部言行相背离的特性 ,它是人格的一种分裂和异化。在实际生活中 ,它极大地制约着人格的完善和人的行为的健康发展 ,给个体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对于个人来说 ,显而易见的是使自己失去人格———毁掉别人对他的信任 ,因为双重人格的“成功”常常伴随善良的自责和社会的谴责。双重人格的产生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 ,它根植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他人的矛盾冲突。双重人格的克服需要整个社会的大力支持 ,只有从各个方面优化人格建设的内外环境 ,才能逐步消除产生双重人格得以产生的温床 ,塑造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我国古代极富独立人格精神的哲学家,他提出了“持志”的人格品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人格标准.孟子的这种独立人格精神对于推进现代社会的人格转型,完善现代性独立人格,培育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建构现代人的精神家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所谓双重人格,是个体在社会政治环境、历史文化积淀、学校家庭教育、社会实际以及自我修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的内在人格与其外部言行相背离的特性,它是人格的一种分裂和异化。在实际生活中,它极大地制约着人格的完善和人的行为的健康发展,给个体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对于个人来说,显而易见的是使自己失去人格一毁掉别人对他的信任,因为双重人格的“成功”常常伴随善良的自责和社会的谴责。双重人格的产生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从根本上说,它根植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他人的矛盾冲突。双重人格的克服需要整个社会的大力支持,只有从各个方面优化人格建设的内外环境,才能逐步消除产生双重人格得以产生的温床,塑造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将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历史告诉我们: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在它的支配下,人征服了自然界,创造了人类社会辉煌的历史。面向新世纪,研究人格的基本成因和主要模式,积极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与创造型人格,对于培养“自觉与全面发展的新人”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这是新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独白型话语在思想艺术、意识形态和官僚组织中占有强烈的统治空间,从而整个现代社会都弥漫着“一个意识,一个观点”的斗争与排斥状态。巴赫金分析了独白型话语的统治境况及其特征,批判了现代社会的独白状态,试图建构对话理论来解决社会困境。他用参与性思维概念和应分概念来规范对话主体;前者促进对话者内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融合,促使对话主体以内在行动实现社会责任,解决了现代社会行为动机和行为产品间的鸿沟所导致的危机。后者将对话主体建构为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唯一的不可不为性的责任承担者,规范了对话主体的行为心态模式,从理论上提出了解决现代人的责任危机,为对话理论的建构打下了概念和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实高等教育中的趋利倾向显著、形式主义泛滥、人格培养上的“无为”和“不为”、教育环境的庸俗化等与大学本义相背离现象 ,提示我们应该象“牛津人”那样维护大学本义 ,以促进大学教育的规范与合理。1.坚持大学教育的人格塑造之宗旨 ;2.维护大学教育活动中学术自由的原则 ;3.争取与维护大学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格,而青年人格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性转型的影响,出现了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冲突,这些不和谐现象的产生与传统的德育理念、内容、方式是分不开的,因此传统德育应该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从物本到人本、从灌输到对话、从异化到发展三个方面来重新构建青年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8.
“八荣八耻”对“荣”与“耻”的评判,在调整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和自身方面各有其功能,成为塑造道德人格的精神尺度和标志。只有于“隐、微、恒”处下功夫践行“八荣八耻,”才能真正成为有人格魅力的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CFPS)数据,实证研究了户主人格特征对家庭保险排斥的影响以及家庭收入在其中发挥的传导机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五”人格模型中户主的开放性维度下的“行动力”、顺同性维度下的“信任感”以及神经质维度下的“多愁善感”对家庭受保险排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家庭收入在其中扮演着显著的中介效应作用。通过家庭收入中介效应,“乐群性”人格特征对家庭受到保险排斥明显提升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和积极消除我国居民家庭受保险排斥现象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共选修课实施课程思政,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开设“与大学生的心灵对话”课程,引导大学生主动与同学间进行由表及里的对话和交流,提升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继续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实现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边缘青少年”是青年犯罪的绝大多数主体,对社会稳定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对这一人群的违法犯罪活动成因及对策的探讨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大局。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青少年犯罪所呈现的特点与“边缘青少年”群体的边缘性特征及其成因的相关性分析来探讨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为政策基调的“保障式”土地征收模式,在快速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由于利益分配矛盾凸显而带来相应的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进而引发了一些群体性冲突。“保障式”土地征收模式,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土地管理法》与《宪法》及《物权法》之间的衔接矛盾以及土地征收政策效果与城镇化目标之间的政策悖论,在运行机制上则体现为政府(开发商)与农民之间只有“自上而下”的单向对话机制以及对土地征收“行政强制”的约束和监管不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家有经济能力对土地征收实施更高水平的社会赔偿,土地征收模式应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指导下向以“保护被征地农民长远发展权益”为目标的“保护式”土地征收模式转型升级。“保护式”土地征收模式的建构,关键在于利益分配的公正和对话机制的公平,需要修订征地补偿政策,构建多元化的土地征收社会赔偿政策体系,并建立和完善“公示—反馈—公告”的民主决策机制以及“农民—政府—开发商”合作的平等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对话理论(Dialogue Theory)是一种哲学理论,也是一种文艺理论,在西方理论界享有盛誉.将其引入教育领域,有助于深入理解对话教学本质和对话教学的必要性,并可为其提供理论基础.作为哲学理论,它聚焦于自我与他人关系,而自我认知、自我意识、自我存在意义、自我主体建构离不开他人视角,离不开与他人对话交流,对话是人类生活实质,在人类一切行为中都存在对话.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主体建构,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要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只有在教育对话中,他们的智力潜质才能得到开发,他们的人格才能外显并得到教育资源的关照.作为文艺理论,它仍然体现着哲学思想,但文艺的固有元素还拓宽了对话的视域,在探讨对话教学时也增加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多元社会中,学校德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本文基于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审视学校德育,并提出了德育工作的若干建议:从求同转向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学会选择;回归生活世界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15.
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对话教学的对话,不仅仅是言语的对话,更应是师生平等的、交互的、生成性的交流。其表征方式主要有“问答”式、“愤悱”式、“交际”式和“辩论”式。对话教学的展开要求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建构“文本化”课程观,教师和学生的反思以及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应当成为推进对话教学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合伙与公司都是在独资企业基础上产生的合作形式,但在人格、产权、责任等方面,合伙具有更类似于独资企业的特征,这些特征既造就了合伙企业先天地逊色于公司企业(本文所称公司是指具有现代企业制度本质特征的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缺陷,又形成了合伙企业的明显优势。1.合伙企业出资者与经营者相对合一,使企业的人格与伙员个人的人格无法真正区别开来,从而无法使企业摆脱“自然人因素”的影响。这至少给合伙企业造成如下缺陷:(1)企业的出资者亲自经营企业,在出资者缺少经营才能的情况下,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必然受到限制;(2)企业的存续受制  相似文献   

17.
自汉初迄清季,历代学者虽没有用“人格”一词来评论屈原,但对其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品行等多有阐发,并集中在忠君爱国的伦理道德层面。这些感发式的阐述,包含了“人格”的一些方面,是对屈原人格不自觉的局部揭示。以人格心理学理论观照,屈原赍志以殁,是历史必然条件下其人格合乎逻辑的推衍,是他对人生积极探索之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里的广泛应用,极为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作战理念、作战方式方法和作战指挥系统与体系。在此背景下,高科技主导下的信息化作战指挥正在悄然发生新变革。本文在解读作战指挥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探索新军事变革下作战指挥的新变化:指挥控制地位日益上升、非程序化指挥逐渐凸显、“视窗对话式指挥”:驱散信息化战场“迷雾”、“跃进式指挥”:夺取信息化作战先机、集中与分散指挥紧密互动、“同步式指挥”:实现同步展开同步作战。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为今后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人脑的潜能是人类自身最丰富、最具有挖掘意义的部分。在近30年来,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为人们带来了曙光。本就脑科学的发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提出了(1)认识脑的潜力,每个学生都是天才;(2)重视大脑右半球的特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3)成长中的关键期或敏感期、最近发展区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4)“莫扎特效应”与心理健康;(5)正确认识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6)认识人格与大脑的关系,重视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针对近年来教育体制偏重于知识的灌输 ,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 ,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了“德育与智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几个关系 ,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就是要从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培养德、才兼备 ,具有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