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1992—2009年的多国面板数据对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显著的影响因素包括:FDI、资本深化程度、名义汇率、进口技术水平、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等。我国应进一步吸引优质的FDI,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资本深化程度,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扩大进口,尤其是高技术产品进口,通过获得技术溢出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的学习、吸收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安徽、江苏业已形成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但从内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相异性。2000-2009年.安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以6类为主导,江苏以7类为主导,且安徽相对江苏结构相对“匀质化”。在产品竞争力上,安徽、江苏均有部分产品表现出口竞争力,但具备稳定竞争力的产品类别较少。可能归结于国际市场动态需求变化、产品结构调整政策以及出口规模粘性,安徽绝大多数产品出口变化速度均高于江苏。如果结构调整是以提升产品技术附加值为目标,那么历经十年的出口结构调整使得原本具备相似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两省已经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安徽相对江苏而言,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较少。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阐述了按照国际竞争力划分的中国两种制造产业--强出口竞争力制造业和弱出口竞争力制造业,在加入WTO后面临的不同境遇,进而提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四条战略主张。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0—2012年11个行业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与其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从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来看,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引进与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的提高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而适应创新竞争市场变化能力的效果不明显。从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来看,政府和金融机构分别给予资金支持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同时给予支持时则存在着协调方面的问题。另外,制造业行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对外开放均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来自发达国家的R&D外溢当期效果不明显。不同技术水平行业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对其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带动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以浙江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复杂度为研究对象,探究提升商品出口复杂度的因素,在Hausmann和Rodrik(2007)模型基础上,把出口复杂度的指标加以完善和改进,对浙江省制造业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进行测度,之后构建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基础设施、金融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市场化转型对浙江省工业制成品出口复杂度的影响,为改善出口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安徽、江苏业已形成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但从内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相异性。在产品竞争力上,安徽、江苏均有部分产品表现出口竞争力,但具备稳定竞争力的产品类别较少。安徽相对江苏而言,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较少。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物质基础,制造业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综合国力的高低。本文首先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两个指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然后从科研能力和劳动力成本两个方面进行了国际比较,最后从两个竞争因素分析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的基础和创新的源泉,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全球各大国都把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其装备制造业也快速崛起,在国际分工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寻找恰当的策略,把中国打造成为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9.
利用基于产业前向联系的增加值出口比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两个指标构建了新型的国际分工地位指数,比较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及分部门的国际分工地位,并运用SDA方法,分析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装备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差距的来源。研究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分工地位与美、日、德3国有较大差距,技术差距是主要差距来源。中国应以重点研发燃气轮机、各种类型的发动机及零附件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推动具有发展潜力的通用机械和专用机械制造部门"走出去",支持发展带动作用较强的汽车制造部门等为抓手,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国际分工地位,实现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0.
根据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商品分类,进而分别测算中国1995—2012年10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表明: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和贸易竞争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保持传统低技术制成品强大竞争力的同时,部分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基本成功;但商品贸易竞争力仍主要来自劳动力成本优势,且出口商品的产业集中度过高,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应促进各类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其价值链的高端,并在某些中高技术产业重点突破,提高整体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还远远不是制造业的世界中心。只有认清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预期利润低、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的低端定位、边际效应递减、研究与开发费用不足以及教育结构对制造业的瓶颈效应等问题,并对症下药,才能将我国的制造业真正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2.
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必须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最大限度地争取利益而又最有效地规避风险,切实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涉外经济方针政策;必须继续保持高超的竞争本领、开阔的国际视野、顽强的竞争意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何围绕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战略目标,以我国入世后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加速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技术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加入WTO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力度,提高竞争程度,放松金融管制,加大金融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力度,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进入对我国市场结构演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逐步地系统地进入我国市场,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以及跨国公司之间在我国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导致我国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转变.运用斯坦克尔伯格(Stackelberg)动态产量竞争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判断,可以清楚地揭示出这一转变,并为形成有效竞争市场结构找出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以来在融入世界文明浪潮中历次变革运动的经验教训,说明改革开放不仅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外在要求,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必须抓住发展机遇,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加入WTO两年多以来,金融领域正有条不紊地按照预定的框架向外资开放,众多外资金融机构已通过适当的程序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本文分析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现状与问题、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下一步的政策趋势,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途径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对外开放整体水平不高。商品输出增长缓慢,出口商品和出口市场结构单一;对外投资更是量小面窄,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重庆市近期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心应是努力扩大对外出口并采取措施鼓励对外投资。要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进一步扩大商品输出;要加强对外投资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努力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和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对外投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9.
运用欠发达区域创新理论总结“对外开放带动区域创新的渝北模式”,该模式有以下突出特色:(1)通过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外需;(2)主动与重庆都市产业对接,主动承接沿海和海外先进产业的转移,发展特色现代产业集群;(3)通过对外开放引进相对先进的初级要素,并创造条件及时转向引进和发展高级生产要素;(4)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并借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5)向主城核心区靠拢,建立具有综合城市功能的现代都市区和具有现代产业功能的特色小城镇;(6)革新社会组织细胞,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新型区域政府、企业、社会单位、家庭等组织体系;(7)建立多样性的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变革家族企业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丰富的要素市场和与时俱进改革行政体制;(8)不断转变观念和解放思想,先从经营农村和传统农业向培育中心镇和发展工商业转变,再向发展新兴都市区和先进产业转变,进一步向建成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转变。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2~2002年58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深入分析了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及各国竞争力的演变。结果显示: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竞争差异明显,各国在制造业发展模式上存在多样性;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稳定发展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中国制造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