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问题引发了人类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视。在实践中,低碳经济的外延不断拓展,已深入到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技术的支持,更依赖金融体系的支撑。因此在对低碳经济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金融低碳发展战略,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信贷服务力度,是促进低碳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济的动力与策略.低碳经济是指主张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各种可再生资源为能源,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经济模式.本文以低碳经济下低碳建筑的内涵及特点为基点,深入地剖析我国城市低碳建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浅析低碳金融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被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力手段,大力发展低碳金融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大法宝.本文从低碳金融的内涵出发分析低碳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并从政府、企业、金融结构等不同视角探讨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低碳经济不是产业,也不是环保,而是一种经济形态。低碳经济,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配套制度创新是保障。本文试从财税政策的角度,就中国政府在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更新。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是立足我国实际,以低碳经济发展原则为指导,以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为目标,走一条有低碳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控制高碳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对国外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述,并总结了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经验,包括强制性法规标准、激励性财政税收政策、碳排放交易计划以及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等政策措施.最后,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现状,指出我国应加强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制订实施低碳发展战略,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碳金融"是必经之路。绿色金融在低碳经济下发展势头迅猛,碳金融交易市场成为低碳经济制高点。中国碳金融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应积极发展碳金融,获得主动权,即要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完善碳金融中介服务;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市场;积极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等等。  相似文献   

8.
碳金融作为环保节能领域新型的融资模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观的收益.本文通过低碳经济下碳交易市场现状的介绍和碳金融市场前景的分析,指出我国商业银行需从信贷投放比例制度建设、CDM项目贷款、信贷模式和投融资产品创新等方面做出信贷战略调整,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实现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89,自引:0,他引:89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而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我国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增长,需要有积极的战略规划和对策措施,特别是要在政策上、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低碳消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消费是我国履行国际节能减排义务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我国经济的新发展。我国居民消费过程中追求高能耗高排放现象突出、低碳消费意识淡薄,其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结构不舍理、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等。应通过合理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完善低碳消费的相关制度、扩大对低碳消费的资金支持等措施促进我国居民的低碳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