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在分析目前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优劣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改革发展要求,构建了新农村开发试点区新模式。该模式以保证农民实际拥有土地权益为前提,借鉴委托代理理论和工商企业组织经营管理经验,将实现农业职业经理人与农村资源的有效结合、农村地区企业化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区域内农民的共同富裕,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公共品供求的数量不足、质量低下和结构不合理已成为普遍现象,农村居民对公共品的旺盛需求与政府财力有限的矛盾导致了公共品供给模式的多维新变化。实地调研表明,在政府供给机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农村公共品的市场供给机制被引入并日趋活跃,同时出现了自愿供给机制等多种模式。在完善当前政府主导供给模式的同时,政府应采取各种公共政策加强和完善“政府诱导”模式来供给农村公共物品,通过经济支持、政策优惠和市场监管等手段利用市场机制提供能满足农民需求多样化的公共物品。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农民福利改进的一种主要途径。本文通过构建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函数,分析政府在新农保中的投入、政府构建的新农保制度、农民收入、农民对养老保险模式的偏好以及农民参保后的收益水平是如何影响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并在此基础上以宝鸡模式为例,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因素作用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机理,最后,依据合作思想提出了促进新农保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江阴模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阴模式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涌现出来的另类模式,特色鲜明。江阴模式避免了政府完全操办的传统合作医疗的种种弊端,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降低了农村医保运作和管理的成本,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欢迎。  相似文献   

5.
从动力源视角和目标导向视角构建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基于此视角将农村社区建设划分为外生型城市化、外生型现代化、内生型城市化和内生型现代化四种模式。结合当前语境对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做现实选择,探讨农村社会制度、政府管理、农村发展状况、农民意愿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并从农村制度、政府管理、农民地位三个层次预测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国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存在缺陷,农民通过灰色渠道筹集资金为自己提供公共服务,使得农村治理形成基于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效”合作的多中心权威的格局,且运作“良好”,但降低了政府的权威,扩大了社会风险。变革中的中国属于一个风险社会。为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善治要求政府承担更大的责任、安排更多的财政预算、更有效的政策和政治方面的制度创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赢得绩效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60年来我国农村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1949-1978年的农村发展,通过完成土地改革,实施统购统销政策、人民公社体制和户籍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2009年的农村改革发展,通过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变革和整合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加强和改善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新的发展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摆上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在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和完善市场基础性作用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8.
建国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兴衰沉浮与国家行为和农民产权的变革息息相关。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建设导致农民产权的异化,促成农村经济的衰败。后来经过国家的调整与改革,又促进了农民产权的同化,促成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改革仍然有不彻底性,农民产权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表面领域,最终造成农民收入的停滞和三农问题的出现。今天,在后危机时代,政府需要继续深化农民产权改革,而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培育公民社会不失为今后发展的一项目标。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社会转型变革中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和政府信息服务的内涵、实质与实现。基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目标与发展环境,认为政府信息服务模式改革应是“十二五”经济社会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地方政府信息服务模式改革应该体现超前、便民特色,寻求和创建地方政府信息服务特有模式,同时提出建设政府信息集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等铜陵市政府信息服务模式改革主要建议项目,服务“十二五”大建设与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推进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既是在新时代维护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又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具有方向性的重大课题。对四川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温江模式”“龙华模式”和“三水模式”等的考察表明,虽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思想认识问题、资产量化和改革范围问题、成员身份确认问题、股权设置及管理和转让问题、治理结构问题、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或社区管理的关系问题、政策优惠问题、相关政策配套和协同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妥善处理,以便深入、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当前,重庆市江北区双溪村的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积极报道较多,也有质疑。基于对双溪村572户现住户中92户进行的问卷调查,从农民基本情况、对改革试验的综合评价、经济状况、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五个方面考察分析双溪村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实施情况。结果表明,双溪村试验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当前的统筹城乡改革探索中可资借鉴和改进。  相似文献   

12.
金融支持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手段。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存在的缺陷,使得金融在为"三农"服务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阐述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监管的创新等方面,对建立合理的农村金融体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并从利率市场化、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创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多层次的涉农资本市场等角度,为健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经济决定金融,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收入问题,农村金融得不到长效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本文从探讨收入作用于金融发展的机制,并结合中国农民收入的特征,来分析今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户融资对策分析——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有限理性下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户之间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得出在约束机制很小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与农户形成稳定均衡,出现这样的结果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同时,农村信用社甄别农户信息的成本过高。要注重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使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方向转变,增加农户收入,提高农户的还贷能力;建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从而使博弈双方走出囚徒困境。  相似文献   

15.
以天津农村服务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为分析对象,在分析天津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农村信息供给不足、农村金融服务弱化和公共服务水平低等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天津农村服务业的总量结构变化与农民收入变化趋势的关联性进行分析,进而对天津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公共设施建设、旅游政策支持、物流发展及金融改革等政策环境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一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二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素质;三是通过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资金需求总量逐步扩大,需求范围进一步拓宽,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缺陷,农户合理的信贷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农户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己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基于此,通过对农户信贷需求行为和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行为分析,并通过湘潭农户信贷调查的截面数据对此进行实证检验,以期能够对有效解决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缺口的非均衡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民主、法治、权利和平等的思想与观念逐渐增强,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和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是最能实现人类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政治制度。应遵循宪政化的基层治理制度,坚守宪政化的基层治理立场,形构宪政化的基层治理思维,构建宪政化的基层治理模式,导入宪政化的基层治理文化,遵守宪政化的基层治理原则,搭建宪政化的基层治理秩序,塑造宪政化的基层治理农民,培育宪政化的基层治理组织。  相似文献   

19.
唐珂 《西部金融》2013,(10):59-6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农村金融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金融部门自身努力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并在促进“三农”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由来及其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它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核心,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为保证,以发展生产夯实农村的物质基础,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市场化、法制化、非农化、民主化,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力戒形式主义、浮夸攀比之风,循序渐进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