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就成渝地区发展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使得成渝地区呈现特有的发展历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旨在探索新时代双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示范,为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重要引领,以及助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当前,成渝城市群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动力支撑。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进行政策设计,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积极落实“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为助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09—2018年各个区(县)和2009—2018年各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GDP等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人口与产业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在总量规模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经济增长比较协调,经济增长的同时人口规模也跟着缓慢的增长。2)在空间分布上,从地理集中度的角度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与经济总体上呈现出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并且人口、经济的集中区域和集聚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细化和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深入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培育带动四川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将宜宾市三江新区确定为四川省首个省级新区。为推进宜宾三江新区产业园区城市化进程,推动三江新区成为成渝地区南部和川滇黔结合部的核心引擎,本研究以宜宾三江新区为研究对象,以产城融合发展为主题搜集原始资料,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宜宾市政府发展政策文本、深度访谈记录等文献资料对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并对宜宾三江新区产城融合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宜宾三江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并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中国西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20年6月20日,为更好地发挥川渝两地社科界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由四川省社科联、重庆市社科联及成都市社科联等联合主办的“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智库以及社科界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定位、战略要点及推进策略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力建设绿色经济圈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金融发展开展对策性研究。首先,从政策制定、平台搭建、创新试点、市场发展等四个维度,系统总结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金融发展成效。然后,采用比较分析法和访谈调查法,分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金融发展存在规模不大、影响力不强、协同性不足、金融机构发展积极性不高等四个问题。最后,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从扩大供给、深化区域协同、提升话语权、激发机构积极性等四个方面,提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农业区,且集大城市与大农村于一体。无论是成渝经济走廊、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近年来成渝地区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合作不断持续深化。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既是成渝地区改革的重要主题,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内容,构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基底。协作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还可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强化规划和方案落实机制,激发多主体积极参与,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以示范为引领,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7.
产业兴旺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还是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背景下,特色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助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能有效提升区域农业现代化。研究以川渝地区柑橘产业为例,提出构建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着重围绕绿色发展、供给侧升级、产业国际竞争力三条路径实施柑橘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后从协同主体多元化、生产要素协同、产业链协同、市场协同等方面提出了川渝两地柑橘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11—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时间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以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强度、人力资本、金融发展为控制变量构建模型,实证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市的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均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各市的科技创新对本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各市的科技创新对邻近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科技创新空间外溢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正在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双循环新格局下,金融双向开放是助力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抓手。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相关理论基础。其次,指出解析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存在的短板,并进行原因解析。再次,从内因和外因角度分析双循环战略下成都市金融双向开放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从供给端、需求端和生态端提出金融双向开放助力成都市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路径,包括金融对外开放加快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对外开放提升消费资源聚集程度、金融对外开放提高消费活跃度和融合度及金融对内开放提升成都市消费国际化程度等。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成都经济圈发展中既面临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创新跨越等机遇,又受到东部沿海地区"强势经济"、中部地区的城市群板块、西部地区"政策经济"的强劲挑战。四川省应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发展思路,通过实施产业链战略、大市场战略、金融支持战略,加速建设成都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四川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高铁是旅游出行的重要载体,具有时空压缩效应,研究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有利于调整四川省高速铁路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促进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本文选取了宁蓉线、兰渝高铁、西成高铁三条高铁开通前后相关数据,以成都、合肥、武汉、重庆、南京、兰州、西安这七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平台,运用可达性模型和修正重力模型,定量分析节点城市之间在高铁开通前后可达性、小时经济圈及旅游经济联系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沿线城市可达性水平提高,产生了时空压缩效应,高铁开通后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得到明显扩大;2)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明显增强,以核心城市为辐射带动了周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3)高铁沿线相邻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隶属度普遍比非相邻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隶属度高。  相似文献   

12.
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关中城市群联合打造西三角经济区,在国家层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具有现实可行性。西三角经济区处于经济区发展的第三阶段初期,其进一步成型还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人为推动。西三角经济区应发展成为国家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的协调型增长极、“中国的工厂”、国家南向对外开放重要基地以及生态安全屏障和国防安全战略基地。西三角经济区可划分为七大功能区,最终形成“三核、四轴、六带”的区域空间发展框架。目前,西三角经济区建设的重点是构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建立产业分区与协作的新格局和完善城镇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为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是其重要目标构成。本文基于199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新通道建设的经济追赶效应具有地区差异性,显著促进了最先参与新通道建设的重庆、广西和贵州的经济追赶速度;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反事实”检验显示,新通道建设对贵州经济追赶速度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对重庆的作用次之,对广西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小;对这三个省份的促进作用均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新通道建设产生的经济追赶效应没有表现出持续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为强化新通道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作用,需要进一步释放其长期经济追赶效应并避免陷入“政策陷阱”。  相似文献   

14.
按照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特征,以四川、重庆、贵州和广西四省区市的成、渝、筑、邕四个城市为节点构建成-渝-筑-邕经济带,是在西部大开发中,继成-渝经济带之后的又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区域经济布局,特别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成-渝-筑-邕经济带物流通道能力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四川、重庆、贵州和广西四省区市以至整个西南地区现有的物流通道能力还不足以承载成-渝-筑-邕经济带的战略意义,成-渝-筑-邕经济带的物流通道能力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重庆大都市圈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大都市圈是重庆市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中心,在空间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重庆大都市圈也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长江上游核心经济区的建设是影响重庆大都市圈功能定位的最大的外部环境因素,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则是重庆大都市圈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庆大都市圈的新发展战略就是将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新型开发区的发展促进重庆大都市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金融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催生出具有普惠特性的数字金融,为经济高质量转型注入新活力。本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2011—2019年成渝城市群面板数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测算,并对成渝城市群内数字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内数字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数字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成渝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进一步提升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作用;同时,应明确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发展定位,提升各城市在城市群协同发展中的参与度,进一步激发数字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促使成都、重庆两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对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绿色投资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新发展理念五大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使用2004~2017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就市场化进程中绿色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各地区差异较大;从Moran’s I结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绿色投资与市场化进程相结合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比绿色投资单项指标的作用更显著;市场化条件下的绿色投资仅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但对相邻省市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呈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绿色投资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新发展理念五大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使用2004~2017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就市场化进程中绿色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各地区差异较大;从Moran’s I结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绿色投资与市场化进程相结合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比绿色投资单项指标的作用更显著;市场化条件下的绿色投资仅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但对相邻省市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呈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