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与推进策略——“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会议综述
|
|
|
|
|
杨继瑞 杜思远 冯一桃《重庆商学院学报》,2020年第30卷第6期
|
|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并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中国西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2020年6月20日,为更好地发挥川渝两地社科界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由四川省社科联、重庆市社科联及成都市社科联等联合主办的“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智库以及社科界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定位、战略要点及推进策略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
|
2.
|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研究
|
|
|
|
|
房君《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5期
|
|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中国各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开发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成渝经济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目的与原因出发,结合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何有效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3.
|
川渝合作框架下达州融入重庆的路径考量——基于达州旅游产业融入重庆经济圈的微观视角
|
|
|
|
|
李俊斌《中国市场》,2011年第28期
|
|
达州作为毗邻重庆最近的市之一,与重庆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近年来,达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接轨成渝战略,主动与成渝两地展开全面合作,通过主动融入、当好配角、发挥优势和实现共赢,把达州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内的一个新的增长极。达州融入重庆经济圈,需要全方位的融入机制和平台。利用川渝合作建设成渝经济区的机遇,把达州建设成为重庆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是达州融入重庆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平台。达州应以特色旅游产业为媒介,依托巴山风光、巴人文化、红色旅游三大品牌,加强与重庆合作交流,着力建设重庆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使达州更好更快地融入重庆经济圈,形成达渝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
4.
|
打造“渝川黔鄂”大经济区
|
|
|
|
|
《重庆经济》,2004年第7期
|
|
一、“渝川黔鄂”大经济区发展的初步构想 随着2003年年中三峡工程的蓄水、通航、发电,中国西部的长江上游地区正在形成一个以重庆为核心,成都、贵阳和宜昌为中心城市、连接西南地区众多腹地的大经济区。“渝川黔鄂”这一发展模式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5.
|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实证研究
|
|
|
|
|
郑治伟 孟卫东《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27卷第11期
|
|
通过中心职能指数、可达性、城市间经济联系量引力模型等方法,对成渝经济区地级及以上16座城市的经济联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成渝经济区整合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即一级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二级中心城市,消除行政壁垒,培育川渝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成渝两地之间发挥中转与承接作用的中心城市,全面提高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
6.
|
第5极:超越中心之争共谋区域发展--川渝合作与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思考之二 被引次数:1
|
|
|
|
|
刘世庆《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第7期
|
|
成渝经济区因重庆直辖,现在已成为一个跨行政区的经济区,而且,区里有两个极具实力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因此,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川渝合作,离不开两个中心的协作和辐射作用的发挥,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成渝经济区研究,重庆市高规格党政代表团赴蓉交流,把川渝合作共谋区域经济发展推向近10年来的高潮,两地历经分分合合的政区变迁,现在,超越中心之争,在更高的境界和平台推动一体化进程和成渝地区繁荣,正在成为川渝人的共识,这也是历史赋予这一代川渝人的机会和重任。可以预见,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进一步向
|
7.
|
构建川南都市圈的战略分析 被引次数:2
|
|
|
|
|
陈一君 易鹏飞《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1期
|
|
在四川和重庆提出联合打造"川渝经济圈"的背景下,作为"川渝经济圈"重要支撑点(片)的川南地区,是否需总结我国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川南地区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建设川南都市圈的发展战略构想.
|
8.
|
川南城市群工业发展及其物流规划研究
|
|
|
|
|
甘蜜 陈思 黄曦《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31卷第2期
|
|
川南城市群作为成渝城市群中的一个重点工业经济圈,其工业经济与物流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区域经济联系、区位商优势,对川南城市群工业发展以及物流市场进行了划分。利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对川南各市综合物流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再通过与成都市各项指标的比较,提供了确定物流节点数量的方法,并运用聚类分析对川南各市进行了分类,为进一步物流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
9.
|
营造“环怀化中心城市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
|
|
|
|
朱桂林《湖南经济》,1998年第3期
|
|
怀化地处湘西南和黔东南交界区,是国家建设重心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内陆战略转移的“振奋区域”结合部,具有“东争吸引力,西增辐射力”的特殊区位优势。我认为,应以怀化为中心,在500多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营造“环怀化中心城市经济困”,组建强大的经济“联合舰队”;通过区域内部经济协作互补,形成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这对于加速怀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营造“环怀化中心城市经济圈”的有利条件湖南实施西线开发战略和国家实施的经济重心“东推西移’城略,给“环怀化中心城市经济圈”的形成…
|
10.
|
成渝经济区的因由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 被引次数:2
|
|
|
|
|
徐承红《改革》,2010年第3期
|
|
简要回顾成渝经济区的由来,同时列出成渝经济区发展面临六大现实问题: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和如何成为西南甚至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渝经济区的协作发展问题;成渝经济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以及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问题;成渝经济区城市、城镇体系建设问题;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的问题。未来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应着力研究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产业空间布局战略、协调机制、对外开放、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
11.
|
渝黔铁路建成与遵义市发展影响研究
|
|
|
|
|
李恩东《经贸实践》,2017年第22期
|
|
一、前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铁路占有重要地位.渝黔铁路,起于重庆西站,止于贵阳北站,是连通重庆、贵阳两地的快速铁路,全长345公里,为客货共线的双线电气化铁路,建成后遵义市将融入重庆两小时经济圈,贵阳半小时经济圈,将大大改善本区域交通结构,并带动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和城市发展,并使该线路与在建的兰渝铁路、贵广铁路共同构成高标准、大能力、快速度的铁路通道,促进西南、西北与珠三角、港澳等地区人员、物资交流.本文将分析渝黔铁路度的建成对遵义市经济、城市结构的影响,探析渝黔铁路给遵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12.
|
打破行政区划藩篱——“成渝经济区”力创中国第四增长极
|
|
|
|
|
黄冬 王渡生《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第14期
|
|
4月2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和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在四川成都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首次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确定建立统一的工作和协调机制,并就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产业协作、共建生态屏障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这标志着川渝将自觉携手打破行政藩篱,联手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成渝经济圈。
|
13.
|
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肖金成 徐国弟 黄征学《发展研究》,2013年第4期
|
|
长江上游经济区是指重庆至宜宾的长江上游川渝滇黔四省市的交界地区,包括重庆、泸州、自贡、内江、宜宾、乐山市、六盘水、毕节、昭通等九市。长江上游经济区既是以长江上游干流为纽带、经济社会关系密切的一个跨省市区域,又是长江经济带上一个尚未进行综合开发的区域。该区域不仅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而且可以为缩小长江上中下游发展差距和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
14.
|
川渝黔滇旅游联合开发可行性及对策研究 被引次数:1
|
|
|
|
|
母泽亮 王昕 黎佳《重庆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15卷第6期
|
|
川渝黔滇是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品位高的富集区域,在我国旅游格局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川渝黔滇旅游联合开发需要进行准确的客源市场定位,深度开发优势资源,探寻新旅游热点; 加强区域合作,发展精品旅游产品;加强本区旅游协作区的建设.
|
15.
|
浅析常德市货运站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
|
|
|
|
欧阳娟 耿军霞《交通企业管理》,2011年第26卷第3期
|
|
湖南省常德市位于湘、鄂、川、黔、渝边境,交通枢纽地位突出,日益成为长江经济带、长株潭经济圈、成渝经济区三大区域实现东西对接、南北交互的战略中枢。常德市拥有湖南省乃至全国的地级市中少有的集水运、航空、公路、铁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交通基础设施巨大优势的背景下,常德市货运站场的建设及运行管理却相对落后,阻碍了货运的迅速发展。
|
16.
|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
|
|
|
|
|
陈国富 王伯承《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期
|
|
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领头羊"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增强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裂变力。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凝聚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的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
|
17.
|
川渝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可行性与基本策略
|
|
|
|
|
王焱霞《重庆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17卷第1期
|
|
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重点区域之一的川渝两地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高新技术发展新特点为川渝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川渝两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应抓住机遇,积极构建、发展川渝高新技术产业带.
|
18.
|
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浅析
|
|
|
|
|
敖评《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30期
|
|
<正>世界经济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环渤海经济圈、中部地区、成渝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等,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主题:区域经济应怎样协调发展。在某一个区域内
|
19.
|
向西是高地
|
|
|
|
|
汤继强《中国高新区》,2012年第6期
|
|
历史和现实,往往有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今天,面临世界经济重心的逐步东移和国内经济社会的必然转型,追求社会动态平衡和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中国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以及若干城市新区,一个真正为西部地区崛起做好准备的
|
20.
|
自泸内宜——共建川南经济联合体
|
|
|
|
|
《中国西部》,2012年第19期
|
|
"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推动自泸内宜一体化发展",是省委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审时度势作出的决策部署,对于推动四川省内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形成新的增长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