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萧红作品中的几个女性人物的分析,展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萧红式”妇女形象,再现了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明丽,细致,沉郁的笔锋所塑造的不幸妇女的画廊及文章中所体现的深深地民族忧痛,使人们更加感到萧红的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永久价值。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创作了类型和题材多样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萧红用她独特的视角与写作风格,从童年记忆、现实生活、内心渴求三个角度塑造了不同的"家"意向。通过系统地分析与研究萧红文学创作中的"家"意向,不仅能够探究其生活经历对于"家"意向塑造的影响,也是探究萧红文学创作风格与文学创作理念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自我形象是萧红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形象系列。萧红借助自我形象展示了女性“生”的不幸、“活”的不幸与生存的不幸,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文化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4.
萧红在一生短短三十一年的岁月里,为我们留下了近百万言的文学财富,有小说、散文、随笔杂记等,其中小说的价值最大。在小说中主要包括长篇小说四部《生死场》、《商市街》、《马伯乐》、《呼兰河传》,他们大都是以萧红的东北家乡为背景,描述东北人们的爱与生、挣扎和麻木以及看不到未来的生活现状。而其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作品中的奇葩,作者感受着时代的气息,在自己的创作中实现了自我文化心理的展示与追寻。本文主要结合作品《呼兰河传》,探讨萧红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她无情地鞭挞了封建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对人们的残害,描写了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所遭受的摧残,同时,也写了冯歪嘴子的生命坚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寂寞、孤寂的感觉。也有对苦难人生的不屈挣扎,在短暂的一生中,萧红经历着磨难,也有少许的欢乐,最多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无休止的寂寞,但萧红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她带着心中的伤疤去勇敢地面对现实,这在她作品中的表现即是,她叙说主人公的落寞无奈,也描写荒凉土地人们的抗争和不屈,她的人生和创作之间可以说有这样一种联系,即作品中的凄婉美丽、抑郁寂寞正是生活中悲惨命运、苦难人生的一种写照;作品中所笼罩的那种伤感、那种痛苦思索来源于生活中经历的多波折和对社会的悲剧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6.
萧红作品中绝大多数篇章是写自己的回忆,回忆美丽的呼兰河,回忆自己挚爱的亲人,回忆记忆中痛苦得如草芥一般活着的乡亲.她的回忆是悲伤的,痛苦的,但坚强的萧红勇敢地将回忆转化为文字.她的文字在带给千千万万的读者力量的同时也使她自己获得了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一直想看电影版《萧红》,也许是宣传不够,错过了它的上映档期。2013年的中国电影金鸡奖女主角颁给了电影《萧红》中萧红的饰演者宋佳,于是我到百度视频搜看了电影版《萧红》。电影《萧红》是为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年拍摄的,我手头有一本王观泉先生主编、东方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怀念萧红》,书的扉页上有"谨以此书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周年"。可见萧红并没有因为世事变迁、时光流转被人淡忘。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影视业的传播,萧红由一个鲜为人知的东北作家群女作家逐渐被大众读者接受,成为网络中一个新兴的话题。为了区别传统意义上的萧红,将这种普通网民在网络中传播与研究萧红的新生现象命名为"网络萧红"。本文将以网络中与萧红相关的文字、影视为资料,分析互联网时代人们对萧红的认知程度及其变化,从萧红的文学世界和文学际遇以及萧红在网络中的传播与接受现状两部分进行研究,全面分析"网络萧红"这一新生名词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9.
身体是女性实现生命意义和展开生命体验的场所,但在父权话语机制中,女性身体常常脱离真实状态而被编码为视觉的符号。萧红通过对女性病体与生育之驱的铭刻还原了特定时代女性生存的真相,拒绝女性身体被观赏、被升华,完成了对女性身体的祛魅。在几近残酷的铭刻中,熔铸着萧红关于自我身体的痛苦经验,抑或说,女性的残破之躯是萧红自我生命创伤的告白与证词。  相似文献   

10.
东北女作家萧红的作品从来都不回避死亡,她通过对死亡的书写,表现对生命的关注,她的作品都超越了现实、时代的层面,对生死做出深入的哲学思考,为人们寻求一条穿越生死的精神出路。这种生命意识在其小说创作中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东北大地上人们"蚊子似的"死生真相的书写,揭示出生命意识的麻木、愚昧;二是对人们生命意识觉醒的欣喜发现和对其觉醒后悲剧的书写。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1999~2000),史学界关于明代妇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文章从妇女贞节、才女文化以及妇女生活和地位等方面,对大陆史学界有关明代妇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介绍了厄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本人的性格及其作品指向,通过作品介绍逐步剖析其个人在写作中的两性视角的应用。他不但能超越自己的性别,将女性思想融入自身,还从这个角度出发观察和感受事物,并且通过描述女性双性气质反映妇女不断上升的性别地位和社会权利。海明威作为一个公正的双性视角作家,不但反映了当时社会性别构建,而且对未来社会性别概念的形成也有着预见性。  相似文献   

13.
《傲慢与偏见》描述了四场婚姻。纵观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从未有一部作品能像《傲慢与偏见》那样关注未婚妇女对婚姻的态度,可以说这部作品集中地体现了奥斯丁的婚姻伦理观。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妇女回家论"做了分析,认为"妇女回家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我国现阶段不应提倡。  相似文献   

15.
萧红和迟子建因为地缘和性别的关系经常被作对比研究。就二人小说语言风格来讲,不存在水平的高低或先后的继承关系,却都呈现出各有千秋的语言美。萧红小说因其常用日常口语和儿童语言而形成了朴素稚拙的风格,因其"留白"的语言艺术而形成了言简意深的风格;迟子建的小说语言因其新奇的比喻、拟人手法及通感、神化等手法的运用,形成了诗意精美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儿童视角是萧红感受、认知、观照世界的独特方式之一.她对这种视角的偏爱和成功运用,是她的个性、童年情结与艺术创造性有机融合的结果.她喜欢用儿童视角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是有意为之.这不仅是对一种叙事方式的偏爱,更是与她的人生体验、生命感悟及个性心理的天然契合.她以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仿佛毫不费力,但却产生了最佳效果.萧红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儿童视角在萧红的文学创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于1992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制定为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部法律在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文章力求遵循以宪法为准则,与相关法律相配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修改原则,对妇女法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对提高全社会对男女平等的认识、禁止对妇女性骚扰、妇女组织参与公益诉讼方面作了重点剖析,希望能对妇女法的修改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中国艺术三年展中的装置作品为例,着重讨论当代艺术作品的解读问题。同时,对策展人的筹划模式、展览的组织形式、作品的主题等进行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生活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着生命悲剧和女性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萧红创作与鲁迅创作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具有直面现实的精神,都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有意识的持久的关注,所不同的是,萧红在继承鲁迅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她在批判国民性弱点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国民性中可贵的方面,此外,她的创作在艺术上体现出讽刺,幽默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