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围绕聋哑人辛格展开了一系列对话,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揭露了人类精神的孤独。文章从对话主义理论的角度分析,论证卡森通过小说中主人公们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多声部共鸣以及结局未完成等特征突显孤独主题。  相似文献   

2.
艾伦和霍尔顿分别是《伊库斯》和《麦田守望者》的男主人公。他们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持强烈否定态度的反叛者,是自我放逐、坚守"生活在别处"的孤独者,也是拒绝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同流合污的遗世独立者。他们境遇相似不是偶然,而是二战后英国美国社会必然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没有孤独》和《象棋的故事》中两位主人公形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两个人所进入的那种无物无我的疯狂精神状态反映出来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位主人公疯狂的起因、过程、状态的表现和悲剧结局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袁平 《企业家天地》2007,(6):128-129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萨特的《苍蝇》的问世,在时间上相隔三百多年,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题旨是完全不同,二主人公也生活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表现出多方面的惊人相似之处:第一,二者的生存境遇,自我选择,复仇模式相似;第二,二者都兼有思想家,救世主,孤独者的思想特征;第三,二者的使命一致,结局相同。  相似文献   

5.
管理鸡汤     
正猫杀骆驼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猎杀骆驼。他们到了目的地。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还有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父亲摇摇头说:"不对。"父亲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二,老二回答说:"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还有沙漠。"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父亲又以同样的问题问老三。老三回答说:"我只看到了骆驼,"父亲高兴地说:"你答对了。"悟语:明确的目标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不仅如此,还要有专注的精神,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眼里只有它,这样才不会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在工作中,  相似文献   

6.
《没有孤独》和《象棋的故事》中两位主人公形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两个人所进入的那种无物无我的疯狂精神状态反映出来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位主人公疯狂的起因、过程、状态的表现和悲剧结局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格拉维尼奇的小说《一个人到世界尽头》,反思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迅速发展的同时,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个体像一架架高速运转的机器,被裹挟在时代洪流中逐渐物化为一个个符号。孤独和荒诞成为人类面对的共同困境,但是,信息时代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冲卷了每一个角落,人们又仿佛失去了自我独处的空间。主人公约纳斯在摆脱这种"约纳斯困境"时又纠缠于"约拿情结",逐渐丧失自我意识,成为自我的"他者"。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仿佛是用中国道家文化编制的一幅现代主义的上乘之作,渗透了老子的静观弱用、天道自然无为和返璞归真的观点,反映了主人公在寻找潜在孤独自我本质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康拉德的《吉姆爷》讲述了主人公吉姆在遭遇帕特纳号事件之后,漂泊于各港口之间并最终来到了给自己生命划上句号的帕图森的故事。弃船事件留下的阴影加上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让他深感孤独,渴望着他者的认同,同时小说中叙述者马罗反复强调"我们中的一员",传达着一种强烈的种族优势感信号。本论文从帕特纳和帕图森两词的拼写入手,结合康拉德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小说的的主题之一,解读作者创造这两词的独特匠心。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为都市女性的生存架构了人物、空间、时间的三重镜像,主人公王琦瑶一生辗转挣扎于"上海三小姐的形象"、"上海的形象"、"过去的形象"这三重镜像之间,始终未能走出镜像为其带来的浮于生存实质表面的悬空感与无根感。而这种镜像式生存的本质,则是一种非我的他者生存。正是在这种亦真亦幻的镜像式生存境遇中,王琦瑶一步步走上了满溢着欲望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11.
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的故事结尾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运用"进化论"和"超人"学说的观点,结合主人公马丁·伊登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变化过程,可以分析主人公最后选择的本质,从而揭示主人公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在《边城》优美隽永山水田园图画的背后,上演的是一幕幕令人心酸的悲剧,其根源在于"茶峒人"特定的生存状态--孤独."茶峒"的地理位置、民族特色、凝滞闭塞的生存方式,以及被时代抛弃的失落感,使"茶峒人"呈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存状态.沈从文苗土混血的民族出身,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形成了他的孤独情结.这种独特的个人情结内化为作家创作的潜动机,并贯注于《边城》的山水风光、人情风俗之中.  相似文献   

13.
青春与成长叙事是韩寒的创作核心。韩寒的小说善于使用意象,常见的事物寄托着深厚的意蕴。他的小说总是喜欢以"车"为道具,主人公被置于封闭的城池中,这座"城池"有时是实际存在的,也有的是虚拟的象征,主人公在城池中一次次"流浪"实现着反抗和蜕变。  相似文献   

14.
小说《露辛达·布雷福特》的女主人公露辛达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典型的文化弃儿形象,并代表着一切无法适应环境的人们。文章以弗洛姆有关爱的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露辛达由于生活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得不到爱的她,自身也缺乏爱的能力,两方面盘根错节,注定了她孤独和悲剧性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的男主人公"我"最初品性温厚,由于酗酒逐渐变得残暴,最终成为"杀人犯"。这种恶性转变表面上是由酒精引起,实则是男主角为遮掩人格中的女性气质——"阿尼玛"的结果。荣格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阿尼玛"原型可合理地解释小说中男主人公的病态心理形成。  相似文献   

16.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塑造了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的悲剧人生。生活在20世纪初的美国南方社会,主人公的悲剧似乎早已命中注定。本文试从种族主义的迫害、自我个性的缺陷以及宗教思想的束缚等三个方面去阐述克里斯默斯悲剧的成因。主人公的悲剧人生正是美国南方社会没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世界经典作品《父与子》中的男主人公巴扎洛夫的形象向来引人争论。迄今为止,对其中男主人公巴扎洛夫形象的所有解读之中,比较普遍的是"新人"代表的形象。本文试图从"新人"的内涵、小说中父子间的斗争以及屠格涅夫矛盾的价值观来论述巴扎洛夫只是"新人"的雏形,还不足以成为"新人"的代表,以期体现作品的超时代性和经典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反复出现的"绿光"是人人都在热衷追逐的美国梦的象征,它是一种梦幻,也是一种欲望,而对盖茨比来说,则是一种信念——期待与昔日恋人黛西重温旧梦的执著,认定爱情坚贞不渝的天真。而他忽略了,他所坚信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令人神魂颠倒的像一个在半空飘荡的色彩斑斓的大气球"——"美国梦"之上的。虽然有着无数追寻着相同"美国梦"的同类,但是却各自自私着、贪婪着、孤独着。这将注定了在这个狂乱的时代里,他只是个孤独的"寻梦人"。而这正是盖茨比悲剧人生的真正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女主人公苔丝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是作为被害者的她最终却被送上了绞架。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华夏人的艺术精神研究了华兹华斯自然诗中的三个主观特色:宁静、孤独和空灵。笔者认为,华兹华斯的宁静是一种心灵和谐的宁静;华兹华斯的孤独是壮美个性的孤独;华兹华斯的空灵是透溢着崇高精神的空灵境界。虽然华兹华斯的思想中存在着某些糟粕,但他的自然诗甚合东方人的美学理想。研究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对中西文化的沟通必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