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的要素收益分析——以中美贸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要素集聚的偏向性,中国形成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本文以要素亲赋论为基础,分析了中美贸易中资本与劳动的收益状况--资本收益偏高、劳动收益偏低,这也正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这种分工格局一方面是要素集聚模式所致,另一方面是国内一系列制度所为,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要素集聚模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取消户籍制,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提高劳动者工资性收益是改善中国分工地位,刺激内需,提高要素收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运用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计算机制造全行业,以及各个子行业企业的出口、利用外资的状况和企业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全行业,利用外资以及利用外资的来源地对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起着首要作用,企业是否出口起次要作用。具体来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排序为:出口的外资(不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不出口的外资(不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出口港澳台投资企业>出口的内资企业>不出口的内资企业。在各个子行业中,则发现了和全行业不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纺织行业出口增长:一个微观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华  向军 《当代经济管理》2009,31(12):54-58
文章首先对中国纺织工业近七年来出口增长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对相关指标计算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中国纺织行业出口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行业规模、行业赢利情况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纺织品出口尽管规模较大,但是效率并不高.然后,借用Bemard,Eaton,Jensen和Kortum(2003)所建立的模型,清晰地阐明了中国纺织企业扩大出口和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指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扩大关键在于企业自身效率的提高.最后,提出中国纺织行业的升级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应该注重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挖掘国内市场,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推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反映国内要素禀赋条件。这种关系不是静态的关联,通过国内资本积累和资本输入均可使一国的禀赋条件有所变化,从而改变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根据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20余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奇迹般大幅度增长的推动因素可归结为三方面:内因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外因是国际问的产业转移;还有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国家的改革开放和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95~2011年中国产品出口SITC五位编码数据,测算了二元边际对中国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所有类别产品的出口增长都主要是沿着集约边际实现的,并且对其越来越依赖。其中,集约边际贡献最大的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小的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产品出口二元边际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国经济规模越大,无论对于中国出口的现有产品和新产品都有更多的需求,但对于前者需求强度更大;同时,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各类出口产品都更趋向于单一化而不是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资本积累,资本和劳动在中国工业各部门重新进行了分配,各部门的绝对和相对要素密集度都发生了变化。等级相关方法的检验显示中国贸易结构与H-O定理的预测基本一致。从静态上看,中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与其贸易竞争力指数呈等级负相关关系,说明中国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竞争力确实要相对高于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竞争力,中国的贸易模式并没有超越现阶段的要素禀赋。但从动态上看,中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与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呈越来越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中国的出口商品并没有伴随资本的积累而从劳动密集型商品向资本密集型商品过渡,这一点与H-O定理的预测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出口有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的迹象。建立一个国内两地区模型对制造业出口的区际转移进行理论分析,结论是地区间生产率的相对变化是其根本原因,而要素价格的差异并非原因。用2013—2016年分省数据对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实证结果表明,地区的相对生产率对该地区的出口份额影响显著;地区间的工资差异并不影响出口份额,但是较高的房价对出口份额有负面影响。各地应重视促进生产率的发展,对房价的不合理因素进行调控,而不必过于注重劳动力成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异质性理论,提出了企业出口竞争的内外部优势来源,利用微观层面的企业样本通过OLS和Tobit给出样本期(2004~2009)出口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因素估计;研究发现除了生产率(TFP),以债务率和运营成本体现的企业治理绩效成为影响企业出口能力的显著因素;传统的区位优势和新型的服务性要素(金融中介)优势共同成为出口企业比较优势的来源,出口企业对税收政策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借鉴Hsieh和Klenow(2009)的方法构建了理论模型,分析了要素价格市场扭曲对企业出口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要素价格存在负向扭曲并有增强的趋势;东部地区及非国有企业的要素价格负向扭曲度相对较高;要素价格的负向扭曲推动了我国企业的出口增长,导致国内要素应得收入补贴了国外消费者。因此,提升贸易利益、惠及民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11.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出口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对出口行业的投入也急剧攀升,出口增长是依赖于高投入的粗放型,还是已经转化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对福建省的出口增长方式的界定显得很重要。以现有的文献为基础,基于1981年—2007年的出口数据,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通过回归得到资本及劳动的出口产出弹性,再分别计算全要素生产率、资本投入以及劳动投入对出口增长的贡献,并以此来描述出口增长的方式,并对福建的出口增长提出加大引进外资和对出口企业的投资、加强对出口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大技术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从规模经济效应、"干中学"效应和竞争效应分析了对外开放和区际开放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对外开放和区际开放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Productivity,TFP)的影响,研究发现:(1)对外开放并未显著提高我国的TFP,区际开放提高了TFP,两者交互项对TFP的影响不明显,"出口-生产率悖论"在我国省级层面显著成立。(2)分区域回归表明,二重开放对我国不同区域TFP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对外开放提高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TFP,区际开放有利于西部地区TFP的增长。(3)对长江经济带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对外开放促进了长江经济带TFP的增长,区际开放则降低了TFP,分区域研究并不支持"出口-生产率悖论"命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采用CSMAR数据库的上市公司数据和EIU数据库的宏观数据,分析企业异质性、人民币汇率变化和波动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并且探讨汇率变化、汇率波动和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联合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水平变化对出口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则有显著的负向冲击。人民币汇率变化和生产率的交互项系数,以及汇率波动和生产率的交互项系数均不显著,说明上市公司中生产率更高的出口企业在面临汇率变化和汇率波动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了我国服务业分行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并对行业生产率与行业出口规模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估计。结果显示,我国服务业分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与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服务业生产率与服务业出口贸易之间具有强正向相关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服务业生产率是服务贸易出口的原因。上述结果与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是吻合的,说明中国服务业细分行业数据也支持该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2005~2007年418家浙江省企业面板数据,分析浙江省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内在关系。比较分析FE方法、RE方法和L-P方法在估计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同结果,然后分别运用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比较分析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浙江省企业生产率与出口之间的关系支持"自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发展演化视角,本文分1981~1986年、1987~2002年和2003~2008年三个阶段分别实证研究了出口对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而考察了出口对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发展演化特征.结果说明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直接拉动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同程度地持续上升.因而,我们在继续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的同时,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出口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双重层面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演进机理及路径,得出如下结论及启示:中国工业行业1995~2010年间的出口技术结构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其优化动力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FDI资本要素的积累与进步。但随着这些要素禀赋条件的变化,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演进机制和路径也发生了动态变化:2001年前,物质资本是影响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首要要素,但2001年以后,物质资本对出口技术结构的提升效应明显减弱,人力资本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效应更加显著,且呈现出边际贡献动态上升的趋势。因此,加大对人力资本要素培育和创新将会成为中国出口结构优化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分析了中国开放经济模式及其运行规律,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两种发展战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后果,得出了中国经济应以促进国际要素流动的“产业外向型发展战略”为其战略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