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贸易公平自由化发展具有双重效应,为此多边贸易体制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坚持"既许可又规范约束"的原则.目前,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和积极寻求与更多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工作的展开,通过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扩大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选择,但是,中国在寻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和遵循多边贸易体制规则,而且要学会利用规则和积极参与新规则的制订.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之一。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京津冀一体化的现状和进程,指出京津冀都市圈处在加速向全面一体化演变的关键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京津冀合作的思路、途径与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3.
由国际区域间博弈的结果可推断,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亚洲如果不形成自己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货币,就会在未来的全球一体化中丢掉相应的区域份额,会失去将来与欧洲和美洲谈判合作的资本.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其对东亚及世界经济影响力的增强,在亚洲实现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将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TPP(泛太平洋战略性经济合作协定)正进入谈判最后阶段,旨在建立不设例外的完全零关税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体制,是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最新动向。美国在TPP中具有主导地位,而其他谈判方则想通过TPP的建立而获得打开美国市场大门的钥匙。对于日本而言,TPP则是其重大的战略选择,表现出其“脱亚入美”的战略取向,其目的在于将TPP变为实质上的日本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有必要在战略高度审视其经济一体化对策,积极应对TPP带来的新挑战。从中国国家利益出发权衡利弊,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到TPP谈判进程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在资源状况、生产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和同构性,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显示出很强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并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一步得到强化.“一带一路”的实质就是跨边界次区域合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看,将政策重心放在新疆等西部地区有利于增强中西部区域发展的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主要立足点,政治和安全等领域往往不涉及,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其对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营造和平相处的国际环境方面意义重大.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应合理解决次区域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规避风险,互惠互利,使中哈区域合作强化,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典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比较区域贸易协定中涉及的WTO+条款和WTO-X条款数量,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度。结果表明,一方面东亚各国已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中包含大多数WTO+条款和部分WTO-X条款内容,说明东亚正在积极推进深度一体化;另一方面东亚地区已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中对于WTO+条款的覆盖率和执行率均要高于其对WTO-X条款的覆盖率和执行率。作为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成员国,中国已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深度仅略高于东盟,远远低于韩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因此,中国亟需将深度一体化内化于自贸区战略中,积极谨慎地推进贸易投资新议题的谈判,加快与"自然贸易伙伴"的深度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和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要想实现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必须加快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步伐,建立中国东盟的双边互换和回购协议,建立中国东盟区域性汇率联动机制及早期风险预警系统等,最后由金融合作走向区域货币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全球区域化浪潮下,东亚经济合作呈现出如火如荼的趋势。东盟“10+3”与“10+1”对话机制的建立,《清迈倡议》下的货币互换协议,建立东盟共同体目标的提出,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都表明东亚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步深化。从贸易角度结合制度因素,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制度因素的影响进...  相似文献   

9.
地缘政治时代过渡到地缘经济时代后,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成为潮流。基于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压力与各自经济的发展,东亚国家需要积极推动本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虽然迄今为止东亚经济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目前的基本架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其它一些复杂的原因,东亚经济一体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东亚区域的重要一员,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要有长期的系统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的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理念的广泛宣传与深入实践,无疑对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怎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化的背景下获得本国经济及本国企业的发展,已经是诸多国家在经济建设工作上重点研究的内容。文章探讨了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中常用手段与相关策略,简单概括了了跨国公司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点阐述了跨国公司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建设的常用手段和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与多国签署自由贸易区协议,而现行贸易、投资法制尚存在不适应自由贸易区协议的问题,我国应调整国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外资的相关法规,提高应对自由贸易区协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税收抵免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在主要采用直接抵免法,不允许采用间接抵免方法。应在国内税法中制定相应条款,明确规定税收抵免的主体和对象,完善对外税收协定。现阶段我国对外投资主要是流向了避税港,应制定避税港有关税收制度,防止纳税人国际避税。对境外盈亏应不允许互抵,实行分国不分项弥补是较可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仲裁协议效力要件规则应当适当。我国仲裁法制体系中关于当事人订立仲裁协议的能力、客体可仲裁性及仲裁协议应具备的必要内容方面的效力要件规则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仲裁法》中相关条文的方式予以解决。此外,我国关于仲裁协议形式要件、必须符合强制性法律及意思表示应当真实方面的法律规则也有一定的缺陷,因而同样有必要在修订《仲裁法》时予以弥补。  相似文献   

14.
WTO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贸易协定存在诸多方面冲突,作为WTO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积极寻求冲突协调途径,有步骤、有层次地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同时通过完善国内立法,利用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贸易协定两种资源,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贸的持续升温,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国际环境保护标准趋高以及发展中国家(含最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采取限制措施及提高经贸门槛等世界经济主题问题的出现,WTO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WTO应协调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协定的关系,处理绿色贸易措施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关系,并为积极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16.
1982年以来,我国签署了128项双边投资协议,其中103项已经生效。这些协议中有37项包含对国民待遇的规定。这些规定对国民待遇的表述并不一致,适用国民待遇的范围也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立法的统一和稳定,因此我国有必要制定自己的投资协议范本。对国民待遇的规定反映了投资自由化的程度,我国目前仅将国民待遇适用于投资运营阶段,但在未来,投资准入阶段的国民待遇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7.
晚近,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税收协定中引入仲裁条款,尝试利用仲裁来解决税收协定争议。就中国对外税收协定引入仲裁程序的必要性、可行性作了探讨,认为利用仲裁解决对外税收协定争议是可行的、有益的,并拟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一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上台,给全球明确传递出"新"的动向,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作为全球经济的引擎,这种变化必然会引起全球贸易秩序的重构,在对外贸易政策上所秉持的"保护"态度也必将激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频现的背景下,力促中国与相关经济体间以建立自贸区的形式,促进双方贸易发展不失为一种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借助"贸易便利化"理念促进中国与其他地区、国家间自贸协定的签署;从微观利益目标扩展至宏观区域发展目标,不断强化自贸区经济服务功能;并以贸易便利化为首要目标,持续深化自贸区贸易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9.
泛珠三角地区政府间协议的法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泛珠三角地区,政府间协议已经成为实现合作和解决争端的最为重要的区域法治协调机制之一。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尽管在个别行政领域必要的统一也许是合理的,但总体上并不能以统一为基本的模式选择,而应当是地方政府间的积极协作;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政府间的协作应当是一种制度化合作,主要是政府间协议。  相似文献   

20.
规定自然人、法人、国家或其他公法法人是否具有订立国际商事仲裁协议资格的主体可仲裁性规则,从制定国角度来看皆属强行规则。这些规则在适用方面存在着冲突方法和直接援引实体规则方法的理论之争。在实践中,对自然人和法人的主体可仲裁性规则主要采用冲突方法予以适用,而对公法法人的主体可仲裁性规则却主要采用直接援引的方法适用。对我国而言,目前应当尽快以立法的方式明确公法法人的主体可仲裁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