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组成部分,也是“软实力”的重要维系力量。以提升中国“软实力”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向心力;推进社会主义乖谐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凝聚力;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支撑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与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竞争力。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效,需要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互动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之所以在其经济产业中占比很高,与其在世界范围内对文化的推广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产业要想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必须要迈开大步"走出去".纵观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发展进程,依据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了在跨文化交际软实力视角下制定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策略,即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型跨国文化企业;突破制约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文化壁垒;培养和引进兼具跨文化交际硬软实力的复合型人才.并提出具体建议,即确立以共享使命为原则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必要的跨文化交际培训;秉持正确的对待差异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求同存异、 合作共赢;依托高等教育资源培养人才,通过体制改革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借此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新的国家战略,对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综合国力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效率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包括: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转变政府职能、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等。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新的国家战略,对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综合国力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效率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包括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转变政府职能、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等。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与欧美国家相较有一定的差距,中国现在的经济地位是全球第二,但文化地位却远远不能与经济地位相匹配,因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显得迫在眉睫。体育文化软实力包涵隐蔽性与易接受性、传统性与时代性、渗透性与持久性,据此提出了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需加大体育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创新力度,增加体育人口,提高大众体育文化生活满意度,发挥体育文化外交作用,注重体育文化教育等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实践话语创新的文化软实力需要我们沿着“感性活动”的理论向度展开深层次的哲学追问,以澄清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内涵与价值追求,奠定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理论前提.当前是一个经济与文化高度交融的时代,文化因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经济价值在文化活动中的追求也不断显现.经济与文化双向互动、转换的加深蕴含着文化软实力发生及提升的价值诉求与现实境遇.因此,在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中建构文化市场,发展文化生产力,打造“文化航母”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论文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系统路径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宏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委领导和政府引导,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还需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开发急需人才、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8.
当下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产业经济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为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绘制了鲜明的世界图景:现实存在的软实力竞争国际环境,使得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而发挥特殊作用;世界城市文明形态从“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向“文化型城市”的转型,赋予了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的文化产业绿色经济内涵;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群战略规划,在推动西江经济带以城市群形态进入国家战略框架的同时,凸显西江城市群与文化生态之间的矛盾,生态优先战略由此成为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特别关注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和美国约瑟夫·奈的"soft power"有着本质区别。文化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是各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返本",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开新",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各国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对于加快湖南富民强省战略的设施,对于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丰 《企业家天地》2000,(12):42-43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文化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方面依赖于其经济实力,一方面又对经济实力有着强大的支持作用,于是世界上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个全新的名词。当中国人尚面对这个“新”名词在争论和怀疑时,国际上那些文化娱乐的巨头却在认真地关注中国这块“未来全球娱乐业成长最快的地区”、“全球文化娱乐消费最大的潜在市场”——面对国外“洋巨头”高持钢刀  相似文献   

12.
刘本锋 《企业家天地》2011,(11):183-184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应从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机制、推动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努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边珊珊 《全国商情》2009,(16):18-20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在现代区域发展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组成部分.开封市文化资源丰富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提升开封软实力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发展文化产业,使其产业结构与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相吻合,把文化资源变成竞争力,提升开封的综合实力,延续开封的城市文脉,打造优秀人文城市,早日实现开封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锚之年,积极推动文化新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辽宁“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的大方向、大目标。辽宁省文化产业的现状表明,必须理清思路,从政府服务、产业重点和亮点、知识产权保护、产业与事业发展、基层文化建设和保护文化遗产这六个方面培育和提升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民生文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文化所产生的软“魅力”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但这种自豪与骄傲因为近代的百年屈辱史而被大打折扣;今天,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必要整合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并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为需要进行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 文化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并由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互动的过程中,文化力作为区别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这样一些"硬实力"的"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文化领域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的吸引力和国际话语权。中国软实力应从自身的国情出发,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同时在此基础上应该注意充分挖掘自身潜质;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创新是构建中国软实力的基本路径,中国特色的"和谐世界"思想是构建中国软实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鉴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加速我国文化产业水平发展的要求,也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力量也显然不足。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水平进而强化我国国民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正>全媒体视角下的文化软实力能够推动人们的文化认同、引发思想共鸣、凝聚理想信余、强化精神活力,对提升民族文化适应性、优化民族文化优势性、增强民族文化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文化软实力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源泉,是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媒体的视角下,如何丰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理清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关系是组织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文化的基本内容文化是一个空泛的、抽象的、多元化的概念,其在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各学科均有专业  相似文献   

20.
软实力提供了一个审视国际关系的全新视角。中国与东盟合作应坚持软实力建设优先的原则,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均衡发展。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广西在中国—东盟合作中战略地位的战略选择。基于软实力建设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提出了面向东盟的广西软实力建设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对东盟政策的总体设计、拓展面向东盟的地方外交、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强"南宁渠道"建设和强化人才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