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金短缺是我国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直接原因,多元化的融资结构是发展基础设施产业的必然趋势。民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可行的,对缓解基础设施产业资金短缺是必要的,对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加快体制改革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存在着市场准入和行政制度等障碍,民营资本的进入受到严重制约。为化解民营资本的进入障碍,应该从投资范围、融资渠道和法规体系等方面制定措施,吸引和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  相似文献   

2.
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确政府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定位,合理划分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范围,是有效利用政府投资、充分发挥项目融资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也是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理论分解,在此基础之上,从理论上将政府投资明确定位于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和部分准经营性基础设施,为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投资的经济效应。首先,财政投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投资以公共品和服务为主,对基础设施和公共管理投资比重较高;财政投资以内资企业为主,特别是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其次,分行业面板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投资对产出存在显著抑制作用;财政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因而,推动安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不断提高安徽居民收入,并且降低财政投资增速,从而更好的发挥企业在生产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共选择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物品间的分配,布坎南认为“它是用经济学的方法作为工具,进行政治决策分析”。公共选择与公共财政密切相关。西方社会的公共选择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其财政公共选择制度也已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而我国财政的公共选择无论从思想和社会背景角度,还是从制度层面分析,与西方相比较都有着巨大的差异,面临着重重困境。本通过中西方化传统和政治制度的比较,试从权利意识和政治制度两个层面对我国财政公共选择的约束问题加以分析,以期为财政制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经营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不能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筹资困难,不能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效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作经营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物品、投资环境、品牌形象、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6.
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财政模式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加了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在特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一种选择,具有合理性,但也存在负面影响。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两方面入手分析可知,土地财政可以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且对经济结构存在扭曲效应,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土地财政必须从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方面转型。  相似文献   

7.
经营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不能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筹资困难,不能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效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作经营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物品、投资环境、品牌形象、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供给主体单一、政府低效率等。为此,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入农民的需求表达制度,明确基层政府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职责,拓宽农村公共物品建设的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供给模式,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建立政府与农民合作共治的管理体制,以保证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公共投资与住宅或土地价格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检验了公共投资对地价、房价的溢价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土地价格受公共投资的影响最显著,公共交通投资对住宅的溢价值相对较高,生态环境投资对土地和住宅的溢价值也较高;教育投资,尤其是中学教育投资对两类房地产的溢价值较为稳定,以燃气普及率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土地和住宅的溢价值也较为稳定。这一结果说明,我国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需求已向多元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交通易达性是居民住宅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基础,重新设计房地产税种和税率是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市场机制运作在社会经济领域出现的失灵和盲区,决定着财政介入的必要性和职能范围。目前,财政可以介入的领域包括市场完全失效的领域、市场可以解决但解决不好或解决较慢的领域以及市场作用的结果有悖于社会准则的领域。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应解决好现存的财政支出体系同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财政的越位与缺位现象。  相似文献   

11.
财政决策民主化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也是公共财政有效运行的保证.我国政府财政决策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政府和纳税人在公共物品的供需过程中产生的财政决策民主化问题;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不同层次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产生的财政决策民主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建设的财政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我国多数农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就医负担沉重,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处于“虚弱”状态。由于对医疗保障认识的不足,财政体制本身的缺陷以及“二元”经济的存在,导致财政对农村医疗保障投入不足。改善农村医疗保障需要改革农村财税体制,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加强财政对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预算支出和村级卫生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投资在为全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和公共卫生保健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教育投资结构也很不合理。因此,必须改变教育投资观念,切实稳定增加财政对教育投资的力度,优化财政教育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辩证的角度,论证公共财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从财政是公共管理的支撑出发,分析公共财政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和公共管理对财政管理的要求指出公共财政体系、能力、效率分别决定公共管理职能、能力、水平,公共管理要求有公共财政相对应,要求建立科学、民主的财政管理体系,并要做大公共财政,使公共财政与公共管理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我国1990~2010年28个省区数据,运用VAR模型验证了省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私人投资、就业和产出的影响,同时根据每个省区相对经济份额测算了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应的省际分布。实证结果表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多数地区的经济活动有促进作用;从全国范围看,区域内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直接作用远大于区域外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溢出效应;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应在地区间相对分布并不均衡,东部地区受益较多,中西部地区受益较少。  相似文献   

16.
省级财政投资的基础设施粮库项目投资控制,应从项目的选址定点、仓型选择、建设规模、设计工作等诸方面进行有效控制,并采取施工设计招投标、限额设计、投资包干建设等措施,确保有限财政投资用在刀刃上,使基础设施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天津市公共投资和经济增长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天津市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巨大,其中,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相对弹性最大,积极作用最为显著;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次之,而基本建设支出和支农支出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并据此提出要客观评价天津市经济发展阶段,注重天津市公共设施建设,同时要优化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效益。  相似文献   

18.
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乎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良性联动,从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视角却未能提供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差距演变的合理解释。本文基于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视角,探究"央地"财政关系对地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激励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视角,可以较好地解释分税制改革后各地区之间人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差距的演变趋势;(2)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在均衡各地区投资差距方面的有限作用,主要体现为财政净流出的显著抑制作用,以及财政净流入促进作用的不显著;(3)在财政跨区域配置作用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竞争起到抑制作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激励层面,应重视"央地"财政关系的双向流动特征以及地方政府横向竞争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财政体制与市场机制运行的有效契合。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和全国一样,各级财政投资新建了众多大中型灌区水利基础设施,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等的影响,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在投资使用管理上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管理主体复杂、管理方式落后、管理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这就必须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采取改革性举措,构建多元投资主体,改革管理体制,完善制度体系,健全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好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使用的综合效益,推动我国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现实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对地方财政可持续的影响以正向为主导,具有逐年递增的特征,且呈现异质性,在高创新水平、高人口规模、高人力资本的城市表现更为突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刺激公众消费需求、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等渠道发挥积极作用,但也会弱化政府征税能力、造成税收流失,对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投资冲动的影响效应不显著,使得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强化投资冲动作用于地方财政可持续的机制被中断。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空间溢出性,能够带动地理距离相近和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城市提高财政可持续性。据此,从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搭建财税领域的智能网络平台、推动产业和消费升级、发挥先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