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刑讯逼供罪侵犯的客体应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权利和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刑讯逼供故意“致人伤残、死亡的”,应作为刑讯逼供罪的加重结果,按刑讯逼供罪处罚,而不应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刑讯逼供罪的主体应是具有刑事案件侦查职责的司法工作人员。在刑讯逼供中过失致人伤残或者死亡的,属于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罪即过失重伤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2.
关于完善我国审前拘押体制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审前拘押环节上还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为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应改变现行侦押合一的 拘押管理模式,尽快完善司法审查体制、诉讼迅速等相关制度和原则,以遏制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司法权威是指司法所具有的公信力,它依靠的是司法机关所作出的公正、正义的裁判而取得,针对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司法权威的树立主要从司法独立、法官职业化建设和加强司法监督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由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极大而且组织结构复杂,所以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打击历来是我国打击犯罪的重点。但是在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诉讼程序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守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刑讯逼供,否则将会给社会和司法体系带来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刑事诉讼实务中,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违反程序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完善的程序性裁判机制。程序性裁判充分体现了程序的独立价值,但我国现行程序性裁判机制仍存在着不少缺陷。应当从程序性裁判的范围、程序裁判权主体、裁判程序、举证责任、证明标准以及有关的司法救济等方面来构建和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裁判机制。  相似文献   

6.
"辩诉交易"制度作为一项司法制度,在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中凸显出的魅力,深深影响着刑事诉讼领域模式筛选.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的中国刑事诉讼制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刑法调整范围、加大刑罚惩治力度,以达到秩序效果的现实目标;另一方面,要顺应人权保障全球化主流,践行人权保障和权力制约价值观."辩诉交易"制度作为实体追求和程序设计的妥协产品,对缓解有限司法成本,破解日益增多的诉讼请求,减少刑讯逼供等,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际私法以理论研究为主线的教材编写,独特的概念和庞杂的内容体系,忽视法律适用和本土司法实践,法律适用结果的不确定等问题造成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无论从学科的产生、学科性质还是法律职业教学的角度,国际私法教学理念都应该向实践性倾斜。具体到教学中,可以以涉外案件的处理流程梳理国际私法内容与体系,从司法和立法实践角度阐述理论和学说,淡化法律比较,突出法律适用,增加本土案例内容以及采用形式多样的作业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法律既有赖于国家的规范指引与强力保障,也离不开人们的情感支持。本文从涉诉信访这一当前司法工作所面临的难题入手,分析公众对司法的情感认同对于司法实践的重要意义,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情感迷失是造成涉诉信访现象泛滥的直接原因之一,进而提出重塑民众对司法的情感认同的改革建言。  相似文献   

9.
民事再审程序作为一种特别的纠错和救济程序,蕴涵着深刻的诉讼理念和哲理,渗透着法的安定与正义的冲突与取舍。立法的缺失。更直接导致各地民事再审司法实践的冲突。本文拟从民事再审审理范围、举证时限、再审当事人诉讼地位等方面着手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理清当前理论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0.
刑事案件的判决结果通常涉及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甚至是生命。因此,刑事案件一旦错判,后果通常非常严重,这也是刑事冤案一直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刑事冤案产生的根源是很复杂的,既有立法的原因,也有执法和司法的原因。立法方面的原因主要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不完善、发回重审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等,司法方面主要有刑讯逼供、忽视无罪证据、降低起诉和定罪标准等一系列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司法判决的修辞特征是由特定的文化与制度所决定的.判决修辞是以“天人合一”观念在天理、人情和国法之间寻求平衡、获得合理与可接受的判决结果的方法,司法过程中的修辞方法既是说理技巧,也是实践智慧.法官对修辞方法的运用实现了司法的调解与教化职能,使司法充满着某种人文主义色彩,对现代司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事补充责任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被适用。准确理解补充责任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清其与连带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区别,明确其诉讼形态,有助于在司法实践中更准确地适用补充责任。  相似文献   

13.
在前一民事诉讼纠纷过程中减资且不通知诉讼当事人,其后败诉无可执行财产,债权人请求公司及股东承担责任的案件类型在近来司法实践中最为常见。减资通知债权人,并向债权人清偿或提供担保应当被认定为完整的债权人保护程序,视为债权人对减资的认可同意。从商事外观主义角度和组织法视阈出发,未通知债权人的减资行为不应如现在司法实践中忽略效力认定或认定为相对无效,而是直接作无效处理。  相似文献   

14.
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界限比较模糊,在司法认定中容易引起争论。正确区分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才能有效地打击犯罪,这必将有利于司法实践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被国际司法界誉为"东方经验"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强调法院以调解解决纠纷,提高法院案件审理质量和化解矛盾纠纷能力的工作理念,是司法部门落实"司法为民",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由于马锡五审判方式所产生的背景与当今背景有很大变化,所以我们不能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要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核心思想有明确的认识,在司法实践中体现能动司法,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矛盾的解决,促进司法权威的树立,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诉讼诈骗是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中围绕这类案件的定性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因此有针对性地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无论是从理论层面上的应然性分析,还是从解决司法实践现实问题出发的实然性论证,都具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事实认识错误在司法实践中非常重要,对刑事责任的认定有较大影响;从事实认识错误的分类、处理原则和罪责认定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力求给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司法文化传统偏重"实质理性",这与"形式理性"的西方司法文化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三十年来以程序中心主义为主导的司法改革,其理想与现实、司法的面相与公众的心理期待的矛盾和冲突,是过于偏重程序中心主义的西方经验,忽视本土司法文化传统的结果。董必武的既要守程序又要便民的司法改革思想体现了程序与实质的统一,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反思和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当下的司法改革应当回到尊重中国司法文化传统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9.
关于“空白期”保险事故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保险合同的成立、生效问题,立法和司法实践历来歧义丛生,学说也众说纷纭。通过现状分析及对日、英两国立法及司法实践的借鉴,本文认为,在目前以《合同法》与《保险法》为主所构成的法律框架中,这一问题是可解的。但司法实践应该统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这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途径解决;监管当局应该加强对保险合同中相关条款的审查,以加强对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保险行业的业务流程应更为规范。多管齐下,才能很好的平衡“空白期”保险事故发生后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司法实践中的"冬眠离婚"相当于别居制度,别居制度是禁止离婚主义制度下的产物,但现代别居制度已完全抛弃了原先不合理的因素,发展成为一项先进的婚姻制度,并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采纳。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建立我国夫妻别居权制度,完善婚姻立法,以解决司法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