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可带动甘肃经济的迅速发展。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甘肃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制约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台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有其必要性,在重点对台州制造业、物流业及两业联动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规范联动发展机制,鼓励制造业物流业务外包,提高两业联动信息化水平,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培养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等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现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对于安徽在中部崛起具有战略意义。为了促进安徽省制造业和物流业更好地联动发展,文章认为,除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支持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外,还应该实施营造有利于两业联动发展的政策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与物流业相互交融、加速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文章利用灰色关联分析,从计量经济的角度,对漳州市2003~2012年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联度和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两者关系密切但不够协调,对此通过数据进一步分析,对漳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配合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河北省大型工业企业应加快物流剥离的步伐。但就目前来看,观念落后、保障政策不到位、第三方物流水平较低、物流信息化水平有限等,仍在客观上成为物流剥离的障碍。因此,由政府引导,出台鼓励和保障政策,积极推广省内外先进企业经验,建立覆盖全省乃至全国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是物流剥离成功的可取之策。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商务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发展改革委、中国商业联合会等18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正式启动2015年"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今年是宣传月活动连续开展的第十年,活动主题是"倡导诚信兴商理念,共创诚信营商环境",将从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两个层面开展诚信宣传,推动完善商务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今年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开展诚信宣传。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针政策,普及有关市场监管和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灰色关联模型入手,计算了1995-2007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及协调度,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存在差异,物流业各衡量指标与制造业发展的关联程度存在差异,其中货运量的大小、国家线路运输总长度与制造业的发展关联程度较大。制造业各衡量指标与物流业发展的关联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最大。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程度存在时间演化的趋势,从1995-2007年总体上存在M型的波动趋势,由不协调往趋于协调又回到不协调状态。制造业不同行业应该不断协调其与物流业的关系,做到物流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匹配。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皖江城市带2001—2009年物流业与制造业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度和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皖江城市带2001—2009年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综合发展指数高于制造业,但制造业发展速度比物流业快;皖江城市带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程度分为四个阶段,且协调程度逐渐提高。最后,本文据此提出皖江城市带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珠三角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广州物流中心地位的确立,广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面临一个难得的机遇。根据对物流业现状的分析,为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广州近期政策导向应放在以下几方面:规范物流发展秩序,促进物流资源有效整合;大力推进物流园区的建设;加快推动物流信息公用平台建设;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向现代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动现代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强物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  相似文献   

10.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上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对泰州市物流业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以泰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被解释变量,以物流货运量,物流产业增加值为解释变量,分别进行了定量研究,揭示出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并对物流业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阐述了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内在关联,提出了产业融合趋势下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研究30年: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30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经历了从摸索到逐步完善的历程。而对于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也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大热点,研究成果数量逐年上升,研究角度与内容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对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归纳了30年文化产业政策变动过程和阶段性特点,进而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出当前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与不足。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还有待改进和加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服务业三十年:发展历程、经验总结与改革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的发展、改革与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在这30年里,服务业发展从弱小到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服务业劳动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劳动就业的主力军;服务业体制的坚冰已经打破,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正在向纵深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发展还滞后,结构层次较低,体制束缚还较严重,对外开放的质量还不高。中国服务业30年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一些需要吸取的教训。展望未来,中国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条件具备的地区有望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也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4.
制约重庆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市场化程度低,垄断性经营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较慢,需求基础弱;制造业粗放式扩张,生产型服务业投入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大,低收入群体消费难拉动;中介服务业发展滞后;认识不到位,体制不健全.应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并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5.
重庆"打造时尚之都"应该首先抓产业发展.要扶持发展创意产业,为传统产业装上"创意引擎";以服装服饰产业为核心,培育时尚产业链;发展新型服务业,建立形式迥异的服务平台;进而以创意产业、时尚产业、新型服务业三大产业为支撑,带动聚集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若干产业链条,打造知名品牌,推出时尚原创.  相似文献   

16.
与旅游的各自属性,使其能相互结合,且能相得益彰,这古已有之。发展到现在,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份的酒业和旅游业相互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显示出了强劲的活力。酒业和旅游业是贵州具有较大优势的支柱产业,两者结合具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但至今主要还是各自为政,不能优势互补。实现两者结合,需省、地、县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需地、县一级在管辖的范围内,做好规划并予以实施,争取早出效益:此外,在目前已有一定酒文化的旅游点中,要做大酒文化这块蛋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海洋经济区产业布局模型及评价体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产业布局必须遵循各要素投入在同一产业的边际产出相等,同时同一要素在不同产业的边际产出相等这一原则。在此原则之上,本文将WeaverThomas关于工业战略产业布局优化的模型应用到我国海洋经济区的产业布局上,通过组合指数值来分析我国海洋产业的优化布局问题。在具体进行海洋产业布局时,首先应该根据区位商指标来确定海洋经济区的比较优势,然后根据区内比较经济效率指标确定区域海洋主导产业,以及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指标对我国沿海11省市主要海洋产业的WT值进行计算,确定各产业的综合排序,以便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和谐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西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逐渐形成富有少数民族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但仍存在人才匮乏、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结构不尽合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对此,应继续发挥财政职能、转变观念、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完善和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9.
云南广西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是云南、广西两省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对推动两省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比如两省区的合作比较少等。根据实地考察,对两省区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依据对我国汽车产业空间集聚以及集群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集聚水平低已经对整个汽车产业空间集聚水平提高产生了明显的阻碍作用,汽车产业空间集聚区域与集群竞争力较强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我国最好的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