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学英诉蒋伦芳一案之判决,在学界引起诸多纷争。一方面此案的判决,暴露了我国民事私法上关于不法原因给付制度构建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昭示了建立在个人自由主义基础之上的公序良俗之价值理性的匮乏,公序良俗之法律逻辑基础及为法律行为自由主义,其功能与目的非在于否定自由,而恰恰是保障与舒展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2.
一个简单的遗赠纠纷案件的判决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本文试从全国著名的泸州"第三者遗赠纠纷"案入手,通过法理分析来论证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同时反思中国法学的自治化进程。在法的适用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奉行私权神圣的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将权利的行使限制在尊重公序良俗的范围之内,以此来协调自由与秩序。但要正确把握公序良俗的设定价值,其设定目的在于保障个人利益,彰显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国之治"迎来了理论化的重要机遇节点.与西方治理以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人学为学理根基不同,"中国之治"的人学自觉,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在话语上有一个从自由到自信的发展历程.毛泽东以"人民自由幸福"为理论核心奠定了社会主义人学话语的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人学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自觉,塑造了"中国之治"的自信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并升华了"中国之治"的自信话语,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时代要求和"善治"的本质,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略论哈耶克《自由宪章》中的自由限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耶克比较明确地厘定自由的限度,使自由主义具有成为实践的科学性。其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从其有限理性的知识论出发,得出了责任是个人自由的内在规定;提出内生秩序是社会自由的必要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实施法治;通过对外生秩序的研究阐述了国家行政对自由干预的合法性、必要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自由主义理论架构是个人主义、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及有限政府,其中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理论基础,自然权利是其理论起点,社会契约是国家和政治权力产生和出现的理论假说,以此为基础得出了立宪政府的结论。自由主义本质上是以捍卫个人权利为主旨,以此界定国家与个人关系,寻求政治权力合法性,构建西方社会统治秩序的学说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哈耶克以自由是免于强制的状态这一定义,否定了集体自由、能力自由、意志自由,认为自由是目的,民主是手段,自由高于平等,而平等只能是基本人权、法律和机会上的平等。哈耶克的否定性自由观消解了一元与多元这一自由主义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围绕法律理念对二者做一粗浅的对比分析,包括个人自由主义与社会利益说、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两个方面,以期更好地把握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人类永恒关切的主题,马克思的自由个陛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尊重人权以及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开辟了崭新的思想路径。然而,由于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冲击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认识的主观性,其自由观念难免有失偏颇。立基于此,高校德育工作应致力于在价值观念上将个人自由与社会主义有机整合,通过社会主义自由观的培养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正确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法律事实的认定常成为作出判决的基础。从蕴含着无限多样性的事实中发现事实,是一个建立在综合人的感官、遵循法律的基本价值、法律的思维方式、社会生活经济基础之上的与法律事实进行对话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的语言性特点使得对于法律事实的认定产生差异,进而使法律判决有了更符合法律精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先生为备受世人推崇的文化巨人和学术大师,其治学之道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难以全面概括综述,而贯通其中的主脉和毕生追求的目标则是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本文拟以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不古不今之学、中体西用之说和引俗预流之道给予阐发和辨析,试图能对大师的治学态度与治学原则等略窥一斑,进而为当今个人治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是一项内容丰富,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本文就此提出"基本层面道德"和"较高层面道德"的概念,并从适应性、协调性和承接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规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实践“三个代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法治能为政治文 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德治能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持,二者的结合能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善意取得是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方式,己为大多数国家民法所确认,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善意取得制度创设的目的是保护交易安全。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包括: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转让人必须为无权处分财产的人;受让人须通过交易性质的法律行为有偿取得财产;善意取得的财产主要是动产。目前,我国正在构建新物权法,作为现代民法物权的一项重要制度,适当扩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是符合法律价值趋向的。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关键在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官德”修养是治国从政所必雷,人们呼吁、企盼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而“官德”规范体系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主导,“官德”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各级领导要切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我国的道德建设作出努力,为把我国建设在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制度伦理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道德问题。制度伦理有两方面含义制度的道德性和道德的制度化。两者密切联系。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说明了传统的强调道德教育的道德建设有一定的局限性。制度伦理是道德建设的方向。制度伦理的第一层含义,启发我们进行道德建设时,必须审视现存制度的伦理基础。制度伦理的第二层含义,启发我们实施道德建设时,可以将道德加以制度化。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形势是: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同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步伐的加快,人类将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由于受社会负面文化和学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面对这种情况,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印发,为实施以德治国设定了基本的步骤和目标,同时也为法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意识基础.要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和"以德治国"与时俱进的内涵,认真研究解决在实施"以德治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史的演进入手,结合我国的体制变革,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经济法的价值问题做出了重新思考,克服了以往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更多的是沿用法理学的概念和体系,而欠缺学科自身的理论构筑的弊端,并在市场和政府的互动中推导出体制效率应是经济法的根本价值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发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融发展的伦理性质客观上要求建立制度化的金融伦理运行机制,维护金融交易的道德规范和诚信体系。主流金融经济学对金融伦理的忽视使金融发展面临着种种尴尬局面。针对我国金融领域的伦理冲突,必须增强伦理导向,提升金融道德水准,确立金融市场的道德规范,形成一种提倡金融伦理文化的社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蕴含着卓越的古代法律思想;道德为先、财产私有;法治优于人治;慎重变法;法律拯救自由;重视法制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