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涂强  彭绍平 《现代经济》2009,(11):60-61
无线mesh网络作为一种Internet的最后一公里接入方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随着数据业务传输和用户数量的日益增多,单信道无线通信方式就显得越发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采用多网卡多信道来提高系统容量。为了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这些无线信道资源本文提出了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算法的改进方案。目的是找到使网络容量最大化的动态和固定信道分配和通信链路调度方法。  相似文献   

2.
无线通信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于无线通信技术产生制约的主要因素有噪音、干扰和信道衰落等。由于带宽和发射功率的限制,编码调制技术在20年间一直是热点问题。多输入多输出比特交织编码调制技术是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与比特交织编码技术(BICM)的结合,可以在衰落信道中有良好表现。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线通信网络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从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和CDMA;无线通信已经逐渐发展为移动通信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具有更快速度、更高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多功效的宽带无线通信更能不断满足信息时代人们变化的需求,MIMO(多输入多输出)、OFDM(正交频分复用)和LDPC(低密度奇偶检验)码作为高速数据传榆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三种关键技术,受到了宽带无线通信研究领域的广泛重视。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参考相关资料,本文从宽带无线通信的发展与应用着手分析,探析了当前宽带无线通信的发展现状,具体的阐述了目前宽带无线通信领域中先进的应用较多的MIMO—OFDM技术、LDPC码技术;最后在此基础上重要介绍了基于MIMO-OFDM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几种关键技术,以期对推动宽带无线通信研究,构建更为完善的宽带无线通信网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作为一种多载波信号调制方式,已经被WLAN应用标准IEEE 802.11a和ETSI(欧洲通信标准委员会)的HiperLAN/2标准采用。OFDM在经过特别计算的正交频率上同时发送多路高速信号,与传统的FDM(频分复用)体制比较,可以提高信号频谱利用效率[1][2][3]。基于MATLAB平台,文章对OFDM在白噪声信道和平坦瑞利信道的误码率性能作了仿真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是一种多载波传输技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抗衰落特性,因此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对OFDM共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包括:OFDM系统模型、串并转换、子载波调制、保护间隔与循环前缀以及系统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论文提出了在时域和频域有规律地插入离散导频符号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仿真,比较说明该改进方案灵活适用性好,信道估计能力强,容易实现,而且与简单的二维离散导频插入方案相比,节省了系统开销,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达到了好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7.
物理层数据传输方案的选择是认知无线电(CR)技术能在实际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给出了将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技术应用于CR网络中的传输方案,并与传统的NC—OFDM(非连续的OFDM)技术进行分析比较。仿真结果和相应分析表明:在CR网络中,总体而言SC—FDMA的性能比NC—OFDM更为优良,特别是在严重的频率选择性衰落环境中,或者是当认知用户的可用频谱资源(子载波)比较稀少时,SC—FDMA的性能优势更加明显。因此SC—FDMA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有希望取代NC—OFDM,成为CR网络的物理层传输方案。  相似文献   

8.
根据给定的无线信道通信的场景特点,建立了3种无线信道模型,即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双线模型和自由空间传播-双线模型。利用MATLAB对这3种模型接收信号强度分别进行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这3种模型接收信号强度曲线近似,但是当天线高度逐渐变高时,自由空间传播-双线模型接收信号强度曲线与自由空间模型、双线模型的曲线明显不同,它的波形会出现周期起伏,且在相同天线高度下不同地面反射系数对接收信号强度的影响很小。因此应选择自由空间传播-双线模型作为该场景的无线信道模型。  相似文献   

9.
多径效应是雷达模型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雷达反射模型中所产生的多径效应是有差异的。多径效应对雷达实际探测效果产生不可预见的影响是学者们研究多径效应的目的。基于此研究背景,介绍了多径效应产生的原因,并通过2类典型的雷达反射模型-球面反射模型和斜坡反射模型研究多径效应造成的性能影响,通过MATLAB实验设计了相应模型参数结构,并进行了多模式循环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不同反射模型中多径效应的效果在不同应用环境中需做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数据流挖掘的研究现状,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流进行分类、聚类和关联规则等分布式挖掘算法的比较分析、算法的应用以及挖掘系统框架研究。以此为基础,对将来的研究趋势做了分析和展望,探讨了今后潜在的、可能的专题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完全互补码的新型准同步通信系统,采用本文提出的序列设计方式,可以完全消除多址干扰.采用按码片移位叠加发送技术和移位递归算法,可以精确估计多径影响,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2.
网络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在组建计算机网络时,通信网结构和数据传输信道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就网络结构的种类、数据传输信道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以及在组建计算机网络时如何来选择网络结构和数据传输信道,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宋海文 《现代经济》2009,(7):117-119
IEEE802.11a标准采用OFDM技术作为其物理层调制与解调方式,自颁布以来,关于其物理层接收端算法的研究很多,这些算法很多都在没有考虑其他模块的影响下得到自己研究的某个模块性能的改善,或者有些算法的性能好但实现复杂度非常高,并不适合硬件实现。本文在总结了已有的算法基础上,给出了一套容易硬件实现并满足系统性能要求的WLAN物理层接收端算法实现了频率偏移估计范围大、精度高的算法设计,并对关键硬件设计提出了方案。  相似文献   

14.
无线通信系统在电子医疗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其无线传输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实时性、移动性和灵活性,同时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无线传输会造成对其他电子医疗设备的电磁干扰,使其自动重启、关闭、波形失真等。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对无线医疗通信系统进行建模与分析,定量分析无线医疗通信系统对其他医疗设备的干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电磁干扰避免的无线接入协议。同传统的IEEE 802.11无线接入方式相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无线接入方法在牺牲一部分通信性能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降低对其他医疗设备的干扰概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精确高效地检测识别火灾,克服传统火灾检测器检测信息单一、布线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差等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通信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建筑火灾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CO传感器作为火灾检测传感器终端,通过ZigBee无线模块将火灾数据传送至主控器STM32F407单片机进行离线检测,在MATLAB上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对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决策,最后将融合算法移植至STM32F407单片机进行离线检测。选用常见火灾材料及干扰源进行真假火源试验,结果表明,开发的系统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可以实现建筑火灾的检测识别。  相似文献   

16.
短距离无线通信以其使用便捷和功耗低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环境监测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锁相环芯片CD74HC7046的无线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网络节点的设计采用MSP430单片机控制单元和电池供电,较好地实现了低功耗、小尺寸要求下的无线数据传输,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利用现代化科技为海关监管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现代化、科学化海关的一个重要步骤。3G和Wi—Fi无线通信具有带宽高、覆盖广、安全性突出等技术特点,解决了视频监控系统长距离数字化无线监控的瓶颈,为无线视频监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使海关真正实现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及指挥变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伴随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射频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成为现代安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二者在物业门禁系统中的应用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文章首先对无线射频技术原理简要剖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无线射频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结合下的物业门禁系统,并进一步对该系统原理与应用兼容性实证分析,为该领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微机电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数字信息处理等学科技术交叉发展的研究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特点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本文简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和特点,并结合其特点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有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由MSP430F149微控制器和nRF905无线收发器构成的宿舍无线安全管理智能系统。该系统可对宿舍安全信息实时采集,经无线通信模块将警情传至监控中心,实现对警情快速及时的发现、报警和处理。整个系统具有通信协议简单、传输可靠、功耗低和扩展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