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辩证法是人们面对无限性事物和问题时的思维方法。马克思最大限度地借鉴和吸收了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并在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基础上,发现了思维辩证法根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和人类历史的辨证运动。历史和现实中到处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二律背反"现象和问题,人类实践及其历史在解决各种"二律背反"的过程中,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否定之否定环节,辨证地向前发展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辨证的思维方法,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观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科学劳动观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丰富,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关键在于把握其精神实质,其精神实质就在于具有鲜明的主体向度,鲜明的"以人为本"特征,是以劳动者为本的理论,旨在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坚持劳动价值论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就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在不断完善公有制中实现劳动者全面发展和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的呢?马克思反复强调,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头足倒置”的哲学,通过推敲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本文认为马克思实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至少经过了三个倒置:倒置了黑格尔辩证法辩证发展的主体;倒置了黑格尔辩证法辩证发展的中介;倒置了黑格尔辩证法辩证发展的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是党的十七大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对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及其价值向度的判定,应以整个人类社会以及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为基础;应以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乃至全球化趋势下的发展与挑战为基础。这一体系的新思想、新观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视野、新境界,在时间、领域和发展三维价值向度上体现了其理论体系的历史传承、作用范围和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主体与客体三个层面关系的分析,相应地得出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也表现在三个方面,整个社会历史就是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历史。主体也具有有限性,作为实践的主体对此不能忽视。如何协调主体的能动性与有限性,弱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黄镇 《嘉兴学院学报》2006,18(Z1):216-219
该文认为,人类是国际法主体,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法律规定和社会需要等条件,同时,人类作为国际法主体又有着范围有限、权利义务实现途径有限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当下的"全球问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彰显紧张状态.而环境生产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两种生产"理论的发展,将自然主体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并与人类主体一起被确立为环境生产的"双重主体".环境生产中的主体性研究,为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更好的促进人类主体和自然主体有机的交融,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争论较多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这样一些问题上:辩证法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性质及定义是什么?自然辩证法能否成立?辩证法的表述及其形态如何?矛盾论是否过时?等等。澄清这类问题,无疑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鲜明特征。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和价值评价等角度拓展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识。当前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主体向度继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向达 《全国商情》2011,(Z3):84-85
主体的生态之维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自身的成长紧密相关,因为自然变化不大,而人却时时在改变。纵观人类历史,主体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其形态表现为正—反—合的模式。合便是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1.
建设"美丽中国"是十八大确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为此,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基本主体,即政府、企业、民众进行问卷调查,并以苏州经济开发区为观察样本,试图从主体向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制约瓶颈及可能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甚至变化多端,只有坚持辩证法的态度与实践方式,才能达到人类自身的自由与解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正在这里,在当代社会变革的实践中坚持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到了近代则采取自觉的形式突显出来,发展为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超越思维和存在的浑然一体观,觉察到两的分离对立,从而力求克服对立,达到统一.但存在着明显缺陷。以实践性为显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中“扬弃”,为这场长期争论作了科学总结,并把此问题放到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中考察,为科学解答二的对立和统一提供了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唯物辩证法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同志把辩证法和中国的实际巧妙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他运用辩证法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科学定位,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创造性地倡导一系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法等。显示了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钢花 《全国商情》2009,(8):120-121
劳动者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人本质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不同,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劳动者是社会发展主体的思想基础.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劳动者是社会发展主体的思想.研究内蒙古改革和发展问题,必须首先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社会的进步应以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为标志.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诸如人文与科技的割裂,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等诸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法原则对于重构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认识私有制、阶级、剥削的产生是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人类社会起源不是私有制社会,人类社会起源后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才出现了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的私有制、阶级、剥削的产生,代表了私有制社会的产生,此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一直是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全都处于私有制社会发展阶段。相比原始的人吃人社会,奴隶社会的私有制、阶级、剥削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而且,此后的私有制、阶级、剥削的存在与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与现实作用。但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延续,随着人类劳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遥远的未来,人类社会必将由普遍的私有制社会转变为全球一体化的公有制社会。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核心和精华在辩证法,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智慧,主要表现也在于辩证法。本文试图从辩证法的历史演变中,寻求其蕴含的辩证法精神。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客观的发展过程.有其客观的辩证法。但经济是人所从事的活动,是经济主体在一定意识支配下而形成的现实发展过程。因而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伴随着客观的辩证法,也必然有其主观的辩证法。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制约关系。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应当研究其客观的辩证法,而且也应研究其主观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对待《资本论》的态度是将其看做科学作品和历史作品的统一,坚持由“科学品性”提升“历史品格”——这就是对唯物主义路径的着重阐发;恩格斯进而希望通过自己的扎实辛勤工作,全方位展示他和马克思共同的理论思维——辩证法,用以“伟大逻辑”的建构。要之,恩格斯的工作和《资本论》方法关联的线索有三:一是以《自然辩证法》研究和《资本论》商品章“工作呼应”,希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彻底肃清“蒲鲁东主义”;二是坚持《资本论》的由“自然过程”向“历史过程”进军,对其总体方法论和理论逻辑主张——自然历史过程——进行学理性阐发,又主要归结于发生学的工作逻辑;三是恩格斯晚年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以耄耋之年推动“《资本论》增补”工作,进行巨大的认识推进。换言之,从广义的工作角度看,恩格斯是尝试把《资本论》当作马克思自身要完成而未能完成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全面预演。经由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化的“辩证法”努力,《资本论》逐渐成为指导科学思考和进行意识形态战斗的武器,这为《资本论》“俄国化”和“中国化”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