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地方政府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主体,财政压力以地方政府行为作为传导变量,对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效果有深刻影响。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行为的促污和治污效应对财政压力冲击的响应。结果表明:激励生产型地方政府行为促进污染增加,在财政压力下促进污染增加效应的激化,即压力越大越污染。环境治理型地方政府行为中的环境保护支出对污染治理有效,财政压力对其治污效应有提升作用;排污费征收不治污、反促污,财政高压使其促污效应强化。在财政增支减收、压力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可从治理体制性财政压力诱因、强化对地方政府行为监督和约束以及优化治理工具提升环境治理绩效等方面来平抑财政压力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引发的环境污染加剧。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主体,财政压力以地方政府行为作为传导变量,对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效果有深刻影响。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行为的促污和治污效应对财政压力冲击的响应。结果表明:激励生产型地方政府行为促进污染增加,在财政压力下促进污染增加效应的激化,即压力越大越污染。环境治理型地方政府行为中的环境保护支出对污染治理有效,财政压力对其治污效应有提升作用;排污费征收不治污、反促污,财政高压使其促污效应强化。在财政增支减收、压力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可从治理体制性财政压力诱因、强化对地方政府行为监督和约束以及优化治理工具提升环境治理绩效等方面来平抑财政压力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引发的环境污染加剧。  相似文献   

3.
行政生态环境与地方政府治理具体行为选择存在交互影响。中美两国地方政府治理存在典型性的行政生态环境差异。从两国政党与国家渊源上来分析,政党原则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差异影响着两国地方政府的治理方针选择;从两国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国情来分析,社会生产力与经济实力的差距影响着两国地方政府所追求的治理需要;从两国社会结构特点与民族来源来分析,差序格局与个人主义、民族融合与种族主义影响着两国地方政府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标准;从两国教育文化水平与舆情环境来分析,教育体系以及现代信息科技影响着两国地方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以及对于治理主体与治理行为的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延安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辖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如加强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调整银行经营理念,积极推动产品创新等.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污染是区域内的整体性问题,治理其雾霾污染需要区域内所有城市共同努力,联防联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区域行政约束和治理模式的"碎片化"。面对区域内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京津冀地区各地政府应充分意识到彼此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各方应摒弃各自的"小算盘",着眼大局,努力打破原有的组织壁垒,共同努力以彻底解决区域内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分析了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影响效应,并实证检验了省以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影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性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而专项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补效应,并且地方政府并不存在反应过度问题。本文的政策建议是:从短期来看,中央政府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基层政府的财政债务负担,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可以有效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从长期来看,应进一步完善分税格局,给予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更多与其事权相匹配的税权能力。  相似文献   

7.
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 ,要治理当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通货紧缩 ,就必须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我国目前融资格局不变 ,企业微观经营绩效没有改进的情况下 ,极有可能会弱化对金融风险的控制效应。因此 ,既治理通货紧缩又控制金融风险的最佳出路就是加快企业和银行微观经营机制建设。在产权改革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 ,重塑企业和银行的微观经营机制应着重于“硬化”企业和银行的预算约束 ,解决“内部人”控制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管理者和组织者,应当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主导作用.国际金融危机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契机,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性质,地方政府应认真审视公共治理现状,从思想创新、结构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推进地方政府治理创新,化危机为机遇,努力实现政府善治.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投资生态环境建设,对实现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地方政府投资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人均地方政府投资的增加,人均二氧化硫、人均工业烟尘和人均工业粉尘三类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即这三类污染物的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投资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应从资金和制度等方面优化投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日渐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绩效考评作为推动我国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高的重要路径,旨在通过评定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执行效果以及行政效率等各方面,推动我国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绩效考评的本土化以及现代化发展。此外,地方政府的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机制侧重于对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战略以及生态治理与保护成效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制度约束与方向保障。但随着生态治理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地方政府生态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生态治理工作的持续性发展与优化改进,地方政府的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机制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创新改进。为此,本文将对生态治理绩效考评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促进生态环境维护力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一直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诸多因素的推动形成了"土地财政"模式。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通过1991~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与当前财税体制的关系加以实证分析,得出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成反比的结论。短期看应该规范土地财政收入的收支、加强监管;长期看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完善土地出让金制度,彻底扭转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偏好,构建地方政府稳健的"税收财政"模式,根本转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2.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加强流域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虽已形成流域治理法律体系,但这些法律规定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应完善这些法律制度,实行流域统一管理体制,扩大公民环境权利,发挥各社会主体的作用,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以保证流域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县乡财政体制存在一系列问题:事权划分不清,支出责任模糊并倾向于向县乡政府推移,地方支出主要依靠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收入权高度集中等.研究表明:"省管县"和"强县扩权"有助于改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但只有与地方民主建设相结合,才能做到面向县乡居民的偏好和需求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关键在于:减少政府级次,细分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实施彻底的分税制,扩大基于财力均等化公式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占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  相似文献   

14.
在四种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为了实现地方社会福利最大化,地方政府进行产品质量管制的目标值不相同,社会福利水平也不相同.地方政府面临的现实条件,促使它在执行质量管制政策时,倾向于放松管制标准,纵容甚至保护"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行政层次越低、本地产品市场占有率越低,这种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与软环境建设滞后有直接的关系。文章阐述了东北地区在经济增长、人口形势与产业结构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分析了该地区在思想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东北地区软环境建设滞后的根源在于政府在软环境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不明晰,突出表现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责任主体,政府应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软环境建设的规划者、引导者、组织者和监管者。通过树立软环境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来完善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区域软环境高地,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贵州农村地区薄弱的经济基础,有待健全的法制和社会信用体系等突出问题造成了贵州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无法支持商业化运作的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着力通过以下路径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各种渠道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加强法制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政府行政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形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经济赶超行为使得地方政府降低了环保门槛,放松了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同时导致地方政府的环保投入严重不足,这不利于环境保护及持续改善。通过构建包括环境质量方程和产出决定方程在内的联立方程模型,并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地方政府经济赶超行为和环境质量的相关性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发现,地方政府的经济赶超行为对环境质量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同时,环境质量的恶化也显著地阻碍了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和资源红利逐步消减,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对经济体的约束将逐步收紧,具体表现为诸多发展迅猛的资源型城市迅速由盛转衰。在保障自然资源市场价值实现的前提下,切实规范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设计相对独立且得当的地方税收体系,实现地方税收自治,最终将矿产资源所带来的价值,通过资源税在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