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对诗歌整体意象的感知不是对意象个体的感知的简单相加,应形成一个完形即格式塔意象。杜甫诗歌翻译的过程,就是格式塔意象在译者心里和译文中再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格式塔"心理学对图形视知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见诸实践,但对标志设计创新的影响研究则不多。本文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特别是它的场理论的研究来分析标志设计,从心物场,同型论以及其在信息传播和美的传达等角度出发,以期给标志设计创新带来新颖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关于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英译存在着广泛的争议。文章从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视角出发,对"龙"的几种英文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只有一个在译入语中成功再现"龙"格式塔意象的翻译方式才是成功的翻译,才能跨越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的鸿沟,消解西方对中国"龙"的误解,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译者必须高度重视对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的忠实,但是为了保存原文的内容,有时需要对原文的形式作些改变以取得更大程度上的忠实,这里的"忠实"不仅指对原文的忠实,同样也指对译文的忠实,也就是要使译文具有可读性而对读者忠实。  相似文献   

5.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在鉴赏诗歌这一审美过程中,诗歌的原文读者可以从其外在直观的形式美与内里蕴藏的意境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对于诗歌译文的读者来说,则需要通过诗歌译文来获取其审美价值,所以诗歌译文的目的则是力求帮助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等同的审美价值。文章以审美的心理因素角度出发,分析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这三个审美心理因素和诗歌以及诗歌译文的关系,并且以日语俳句的中文翻译为例,考察怎样通过诗歌译文来再现原诗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在格式塔心理学之上发展而来,文章根据格式塔心理美学中"整体大于个体的总和"的审美意向,在阳朔"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之美之上,探讨阳朔山水的格式塔心理美学的整体、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翻译中实现译者和作者风格、译文与原文风格的统一是译文成功的关键。翻译时若做到这两方面风格的统一,译文就能内外兼顾,形神兼具,让读者充分领略原著的艺术魅力,进而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若忽略了语言与文化,无论怎么说都难以获得成功的译文:同样是翻译,译文还有高下优劣之分。好的译文不仅符合作者的原意,还能传达其微妙之处,使读者能很好理解原文要旨。感受其风格等。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以印证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由关联理论视角看转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翻译看作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相互关联。如果三者成功合作,原文和译文之间便可以实现最佳关联。转喻翻译可以在关联理论的模式框架内,通过译者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再结合原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来取得最佳语境效果下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翻译学界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关注。译者是最核心的翻译主体,其工作已不再仅仅是对原文的原封不动的复制,而是充分发挥创造性,在"忠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叛逆"。在科技翻译中,译者也可以而且必须进行适度的叛逆,使译文不仅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而且能够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若能使文章在平实中增加几分美感,则更是不可多得的科技译文。  相似文献   

11.
在"译者的任务"中,瓦尔特·本雅明认为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afterlife),并提出了"纯语言"(pure language)等概念.本文仅从原文与译文、信与自由两个方面探究本雅明反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他的翻译观不仅是反传统的,而且调和了传统翻译观中看似不能解决的冲突与矛盾,是一种和谐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2.
庭审英语中否定句的使用与理解对于法律事实的确定与审判具有关键的意义。庭审案例中否定句的翻译,对于明否定,包括全部否定、部分否定和否定转移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在保留原文否定形式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翻译;如全部否定词加比较级的情况,必须处理成汉语的否定句;双重否定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翻译目的的需要选择保留原文的强调语气或者使译文更加委婉。含蓄否定的翻译过程中则应该将原文的否定形式体现出来,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连贯,逻辑清晰。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文化差异,英汉习语在互译中可能造成语义的丧失。就翻译标准而言,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们提出了不同主张。有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美学“五美”标准,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的“化境”以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们各执一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主张译文应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客观地再现原文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翻译若要同时做到尊重原著和读者,就必须坚持原文形式重于译文形式的原则,忠实再现原文形式,保持原文固有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把原文形式的美感理解空间留给读者,以译文所显示的原文特征反映译者的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人们对俗语翻译的研究多是基于文化或具体翻译方法进行的,论文是在赵彦春、李寅和罗选民提出的关联翻译模式下分析俗语原文与译文关联层次对应性问题,介时发现在对俗语选择不同翻译方法的同时,其译文与原文的关联层次不一定对应,从而为俗语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16.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世界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奈达将信息论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要实现动态对等,必须要平衡译文的信息传输负载,使译文的冗余信息与原文的冗余信息对等。翻译时要调整译文的冗余信息,实现"冗余对等"。  相似文献   

17.
在诗词翻译中的及物性对等,能够有效实现译文对原文概念意义的忠实。但是如果原文的及物性结构本身并不完整,译文应尊重原文及物性的不完整性,以保证原文所留给读者的模糊美和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8.
构式语法对特异性语言有强大解释力,文学翻译与构式压制都关注反常语言表达。形式主义诗学观的翻译理念以文学性的跨语言传达为标准,具体表现为译文对原文形式特征的保留。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作为形义结合体的构式在原文与译文中倾向于同向压制取向,反映到策略上表现为"反常对反常"的非解释性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其独特的东西融合的文化身份,使得他的古典散文译文清新隽永、传神达意,蕴涵着深厚的东方文化情结和审美价值。论文从跨文化角度来观察和透视其对中国古典散文的英译,通过分析《扬州瘦马》、《兰亭集序》等中国古典散文名篇的英译实例,探讨并借鉴其高超的中国古典散文英译技巧,并进一步挖掘隐藏在"东方主义"文化选择背后的美学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古典散文英译实践。  相似文献   

20.
作为翻译批评的一个重要分支,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愈来愈受到关注。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从小句层面进行词汇-语法系统分析,宏观语篇上语式、语场、语旨进行梳理,进而将译文及原文从概念和人际意义上进行比较,通过排除"正偏离""负对等",评估整个译文质量。利用该评估模式,对华为的公司简介英译本研究发现,译文相较原文存在一定的偏离。该评估模式尚存定性有待准确,定量标准有待明晰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